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待在家裡也不錯。


「家」,其實是一種心態。

她好奇如何快樂,實際在生活裡執行是否有效?因此,以每個月為目標,
執行屬於她的原創快樂實驗提案。

這本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續集,
快樂提案限縮在「家」,
精彩度與文筆流暢度不減以往。

我補述昨天貼文在這,
以完整這本的閱讀摘要。

我喜歡她首要提出,
在家裡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聖殿。
我想成是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氛圍或是幸運物,
甚至是對自己心念的象徵物

讓你在這空間裡,
可以快速的回到自己身上,
我覺得也很像掃地機器人的充電座,
所以這塊聖殿記得,專屬於你。

在書尾章節的書末,我深受共鳴。
原文:
「隱修士牟敦Thomas Merton
 在他的日記中所寫的,
我最大的野心,
就是成為我現在的樣子。」

我特別去谷狗他,
也在圖書館找到了他的自傳,
我非常期待親炙這本書。

我猜,作者從兩件事,
深刻感受做自己的重要,
尤其她自述在五大人格測驗,
嚴謹性最高,這特質遵守規範與紀律,
彰顯個人所期盼,我相信著實努力。

一個是,她好奇別人做某件事這麼出色
別人總是回答,這一點也不太難
她起先覺得是客套,直到她揣想
別人問她為何部落格瀏覽人數這麼高
她可能也會說,我只是稍微研究一下。

另一件事,
她感受到兩個女兒
以驚人程度的長大

而快樂跟健康一樣,
其實是負面效果

意思是,擁有時理所當然,
失去才覺得珍貴
她發現,只有她快樂,
家裡氣氛才會愉快
而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因此當她真心想要,才能擁有快樂

所以從她快樂八條真理中,
我覺得,以上兩個脈絡,
讓她深刻感到做自己
是她再度快樂提案的核心概念。

在她描述從9月到次年五月的目標執行主場景在她與家人互動
文筆流暢看似流水帳描述
比如帶著兩個女兒
執行每週探險計畫
或是與老公的日常,
要求一定要早晚親吻,
以及放下手邊工作的真實相處約定

我摘述以下,
覺得可以參考與自我對照的部分。

作者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提到,
讓自己用全新的角度觀察,
所居住地紐約

這很像之前提倡,每天換一條路探險
不過在繁忙工作狀態下,
我猜不容易執行
但若以不同「身分」
轉換視角,觀察日常
倒是可能,帶來不同的五感感受
不過,「好奇」心,
可能是執行成敗的關鍵,

作者說:
每天都做的事
比偶爾才做一次的事更重要。
她面對家族聚會影片還有跟女兒們照片
在相機跟手機裏,堆積如山
抱著,萬一需要更新
或是設備壞掉的擔憂
卻一直沒有動手整理
然後開始執行,給自己約定每天15分鐘,整理相片,直到送出「印製成相簿」的定稿鈕,如釋重負。

這方法我們都很熟悉,
把大象切割,吃掉。

立刻想一下,
家裡有哪一件事耿耿於懷?
也許五分鐘就可以解決,
但就是忘記
把沒水的原子筆們整理丟掉?
或是偷原子習慣,
在舊習慣後面,
增加一個看似大象的目標,
然後手機設定,15分鐘就好。

作者很怕開車。
她用了5個問題,面對這件事。
我覺得很不錯,如下:
我在等什麼?
如果不害怕,我會怎麼做?
哪些步驟可以讓事情更簡單?
如果我有無限的時間和金錢,
我會怎麼做?
如果5年後我回頭看這個決定,
我會希望自己怎麼做。

有一段落,提到跟老公相處
她刻意練習,每當想著老公不太體貼,就開始列出相反意見。
因為人們很精於辯駁一件特定的事。
當一個人採取某個立場,
就會尋找支持的證據。

的確,我們不喜歡自己不一致性
只是,我不知道
用在一般人際互動效果如何?
作者可能不贊同,
因為我看到她在某一個月
刻意執行,遠離快樂吸血蟲,
就是愛抱怨、懶惰以及討厭鬼
可是家庭關係最是難解
我想她可以成功,
是因為她很崇拜老公吧!

我還喜歡,後面原理
其實是吸引力法則的豐盛心態。

她說:
「我們家的錢很夠用,
住的地方也還不錯,
這種安全感是金錢,
所能買到的最大奢侈。
為了提醒自己不忘記這一點,
坐下來準備開支票付帳單,
我就會想付得起這些賬單真是感恩
而不是想著這些帳單真是令人厭煩。」

我更喜歡她說,
做自己其實就是接納自己
比如她們不會有名貴的鋼琴,做擺設
也不會有熱情的狗,等門之類

以我的話來說就是
其實人們不容易做自己的原因
是要接納自己的短處
承認自己的侷限
因此可能無法像
稱讚別人的容易,來肯定自己,
更難達到願意「取悅」自己。

八條快樂真理,我順便原文摘錄:

 1. 要快樂,就要思考在成長氣氛下,什麼是好感覺,什麼是壞感覺,什麼是感覺對了

 2. 讓我自己快樂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其他人快樂。

 3. 一天時間很長,一年卻很短。

 4. 除非我自己認為自己快樂,否則不會快樂。

 5. 只有在符合自己本性的基礎,才能建立快樂的人生。

 6. 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我自己。

 7. 快樂的人能讓他人也快樂,但我不能逼別人快樂,也沒有其他人能逼我快樂。

 8. 就是現在。

喔,別問我,為何快樂真理有8條,但卻花了9個月執行。

整本書文筆,都是如此輕鬆,但內涵足夠。

2024年1月18日 星期四

你如何選擇助人工作者呢?


這本作者是Dwight Webb博士
新罕布夏大學心理諮商所教授
但這本心理出版社出版日期是2008年
所以我也不知是否已經退休

書一開頭開宗明義說到,
以我的言語解釋
如果心理學
焦點在於嚴謹的測量
以及精確的科學結論
卻忽略了愛是接受尊重同理
以及熱情的基礎
也等於刻意摒棄人類均有的心靈

我想作者提醒
過於仰賴測量的數字結果
雖然基於科學須可複製及檢驗
卻忽略人類有更深層
無法探知的心靈層面
那麼諮商雖為助人工作者
卻過於把個案分割

書中提到Dulthey(1894-1977)
他認為心理學應該
結合心靈和精神的科學
甚至包含哲學家對我們的警戒

而這一段為
何謂「心靈」諮商下了嚴謹定義 

一你我皆有心靈存在
自我的覺察及獨立的存在
二我們的心靈
影響我們一切的想法感受
選擇及行動
三人類的生命均仰賴愛
四所有的生命均尋求
生存以及自我實現

從上述四個信條可以窺見
作者認為以心靈為主的諮商
才是完整

本書為論證為何心靈諮商
才是完整的方向
從一開始闡述心靈為何
到宗教、文化、健康以及日常討論
我暫時略過不摘述
若有興趣這歷程
這本書值得翻閱

在書末作者給諮商師的叮嚀與提問
1在生活中,檢視自己
你是朝向相反的方向,還是與自己真正想要?
2你對於諮商師能夠有自我坦白
真誠一致和適當的自我揭露
保持何種看法或立場?
3想一想,你相信自己直覺的經驗
以及相信直覺之後的結果是如何?

我自己演繹為
作者更期待
助人工作者雖以此為職業
但更要以身為例
修煉己身鍛鍊修心

而我更喜歡這段話,原文如下
「人們主動前來諮商,
是想要讓事情有所不同的象徵
也顯示人們有成長的動力,
以及想要超越眼前的困境。」

以尊敬與佩服個案的價值觀
看待來到我面前

對他的內在成長的動力有信心
在我的陪伴下
讓他看見自己更大的可能性
以對方利益為宗旨前提下
讓我提出看似是常識性的挑戰提問
一起發現對人生過去劇本的詮釋
發現新的洞見與理由
在選擇下一個決策前
有了更新慣性的可能性

謝謝這本書
讓我檢視自己的內在立場
以及堅定往這個方向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蛻變,正在開始。

最近,我們有點辛苦。

這年末,一點也不輕鬆,
我的身體反映了某些你們的毛球。

看到人類圖顯示者短片,
我還在想,眼神哪有這麼殺人般的犀利?
後面我卻想起,
某一段會談我的自我揭露。

我們對事情可以分析可以邏輯,
但對某些生命的轉彎抱持開放性,
意味著練習放下條件與限制,
甚至放下控制,
自以為的安全感。

我突然會冒出這些話,
是想起上半場,
我缺乏耐心,
更是菁英主義的傲慢,
認為人生風雨
就直接歸因是努力不夠。

如果我沒有走到人類圖說的第三階段,刻意停下來反省自己,複盤過往,
你們不會看到,願意臣服
順流生命的河流,
承擔起這角色,

坐在你面前的我。

這陣子,在前一個階段,
我們梳理過去,
所以有了一些自我肯定,
當面對他人
對我們價值或身份存疑時,
你可以勇敢地正面迎戰。

有的,我們決定放棄某些,
決定穿起沒上過身的戲服,
學起花旦
唱一些從沒想到的語言,
這過程真是如履薄冰,
趕鴨子就得像個主角。

而有的,
以為長大了羽翼已豐,
但一個突來事件,
打翻了人生布局,
考驗起哲學問題,
看起來得更往深處去。

當然也有開心的,
新的事業階段,
新的商場角色,
頓悟了呼吸之間,

善待自己。

還有溫暖的,
看見不善言辭的他們,
有些笨拙的言行,
裡面藏著
盡其所能可以付出的愛。

看起來各自生命劇本
向外鋪展,
其實我們都在完整自己,
我想如果有來生,
這一世就讓我們好好修習。

============================
我確實感受自己的能量場
是封閉的,除非我開啟。
當我主動願意靠近,
我就會百分百的涵容彼此。
我在練習內在權威「告知」。

2024年1月9日 星期二

妳最想感謝誰?


我陪伴她,完整情緒的歷程。

剛剛賴上告訴我,談完平靜多了,
我在她完整說出怒氣後,
早上起來我就胃嘟嘟,

突然就消失好了!

絕對不是出門前,
吞的高麗菜藥丸,
經過了四小時,
發揮效用的關係。

情緒別以為
理性壓抑的住,
之後要召喚出來,
會很費工夫。

細胞會記憶,
更創傷的,會帶到下一生,
這件事我絕對相信,
看NLP跟催眠的書,
裡面個案,都是沒來由的「傷」。

她說,
感謝自己在2019年聖誕節,
主動搭訕我。

我們一起努力好久了啊!

她說:
「我是她的秘密武器」
這句話,對我,無疑是
今年最棒的聖誕節禮物。

2024年1月5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第一次,看這麼久的「書」。

這本放了兩個月,我懷疑我先備知識徹底崩壞?
有時候一篇章看完,我無法理解
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我去找譯者「曲貝貝」的其他作品,
來校正我自己閱讀理解的尺,
可惜,查無此人。

就我能理解的筆記,
作者Joseph burgo,
不是跟佛洛伊德一起工作,
那位奧地利心理醫生喔,
雖然名字只差一個字母。

這書作者簡介是,
美國精神分析師臨床心理學家,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40年。

可惜,這本看起來非常用心,
每一章節都有「本章練習」
甚至還有「本章小結」,
但看起來就像墨漬測驗,
看起來都對,但你會想,
是不是陷入了巴南效應?
讓我忍不住思考,是否是譯者或是編輯,
不小心在某些專業段落省略了。

不過在第二部:
十種消極且無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
第四到第十一章,我覺得章名取的很好:

1. 壓抑與否認的鴕鳥心態。
2.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轉移與反向作用。
3. 非黑即白。分裂。
4. 他在我心中很完美,
我不想破壞這份完美。理想化。
5. 別到處說你的苦,
沒人願聽你的負能量。投射。
6. 為避免痛苦,放棄所有開始。控制。
7. 思考。你相信的只是你想讓自己相信。
8. 羞恥防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可惜,解決方法只有三章,
最後一章跟心靈雞湯書大同小異,
另兩章,賓果,

果然其一是「正念」,
我實在太佩服,
把瑜珈佛學核心帶進西方的這位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生物學博士阿!

另一是「選擇」。

這本書花了80%份量談這防衛機制,
我新擴增的只有少部分。
新手媽媽因為被睡眠剝奪,
但無法把憤怒發洩在嬰兒身上,
遷怒至老公身上,
作者稱之為「反向」作用;

內心充滿憤怒的會找尋低自尊伴侶,
然後「羞恥防衛」機制,
會讓他無所不用其極的羞辱伴侶。

喔,讓我驚訝的還有,
作者認為完美主義
其實內在是憎恨自己,及強烈羞恥感,但卻沒有更精準說明及論述。

至於練習,我摘錄幾則:

如果有人覺得你潔癖,
那麼你試著把碗盤不洗個幾天,
然後觀察自己的感受,「控制」;
你是否覺得認識一些名人,
能夠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價值?
你是否暗自希望你的朋友
因此忌妒你?「理想化」。

原文:
「如果你發現自己
經常在心裡為自己辯護,
和自己頭腦中的人對話,
證明他人是錯的,你是對的,
這就意味著
你在試著為某種心理防衛進行辯護。
可能是轉移機制或者是反向作用。」

ㄜ,不能是稱之為自我對話或是反省?這麼有效率的標籤化,
對讀者是好的嗎?

好吧!

作者從事心理治療工作40年了,
我算甚麼蔥阿,
就當做一本「書」的筆記吧!

回頭來談,
那個第二個解方:選擇。
我看法跟作者不一樣的是先後次序。
他認為選擇是解方,
我認為是「看見」。

他說認出心理防衛機制,
沒有行動是枉然,沒錯,
具體改變是「選擇」行動,
但如他所說,
人們很能合理化
或是胡說八道,既然人性如此,
怎可能清楚自己胡說八道,
還能認知不失調的生活下去?

因此癥結在,不自知,
認出自己在什麼狀態,
才能選擇是否要改變,
而行動只是技術問題,
不然作者怎會第一個解方是正念呢?
不評斷後,
才能將心沉澱,
看見些「甚麼」。

如果對心理防衛機制有興趣的話,
翻翻這本書,

不過建議多看幾本,
比較不會誤解或是對號入座,
給自己貼標籤才好

好想問譯者曲貝貝,

你真的有看懂這本書嗎?


面對衝突,如何劃出心理界線三心法。


近看是界線,遠看是安全感。
文化使然,話留三分。
偏偏人類連結,有時太過緊密,踩踏了腳,痛徹心扉卻強裝不在意,
然後內省習慣的人,就開始檢討起自己。
事後感到難受,但當下重演,
卻怎麼也學不會,說出自己觀點,
劃出界線,並且據理力爭。
委屈往肚裡吞,別人不理解你的感受,自然也沒附贈「真是個好人」的標籤,整個就是輸到底的互動經驗,
這裡到底是什麼關節卡住?
人,太複雜,所以當你覺得劃出界線,擔心可能冒犯別人。
其實正因為有這一條線,互動反而輕鬆,這是其一。
其二,願意說出真實感受,

表示真的打從心底,重視這段關係,
因此寧可火爆,
也希望雙方互動關係清清爽爽,
彼此都沒有一絲忍耐或是配合的委屈,像一雙磨合過的高跟鞋,美麗且耐久。
再來其三,
心底知道界線劃在哪邊,
就像北極星恆久且清晰,
行事有了準則,
態度有了分寸,
所以自信油然而生,
盡其在我,
知其行止也從容自在了起來。
因為如此,有了刀切在何處,
感受到有決定權,
預期任何事都可以掌控,
來到了自己給了自己安全感阿!

​這是當事者認出了心理防衛機制,
決定阻斷行為慣性。
讓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而人生劇本就在這交叉點改變,
這讓我為當事者感到驕傲與狂喜,
非常值得慶賀這改變的里程碑。

恭喜會談者,
從自稱是好揉捏的軟柿子,
變成了坦然面對衝突的美人兒。
儘管這條路也走了過了兩個溽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