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對錢好一點」,僧侶的眼光




他另一本書,你可能更熟悉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本身是建功寺方丈
是一個僧侶
也是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雖然學養豐富
但這本書非常簡單易讀
看起來很像跟你說話似的小品

但因為我很少看日本作品
加上用僧侶的視角
說明關於金錢
給了我一點新奇的閱讀感受

書名副標是
讓金錢流動
為你創造想過的生活

我用我的話來說

從書裏各個小故事
可以串起來作者對這副標
真正想表達的意圖

釋迦牟尼佛從八方得來的供養
也是全部佈施出去
錢,是一種緣分
牽起你跟眾人的羈絆

佈施跟捐款不同
是一種喜捨
讓我們學習放下執著

在對世俗物慾這件事上
作者認為女人三個包
就可以應付所有場合
想買的物品去看三次
再下手
避免衝動購物

而關於空間
絕對不是你認為越大越好

有一個小故事
一個講師被招待住宿
類似豪華套房
結果一整個晚上
都在檢查各個角落
反而不成好眠

另一個是中了樂透的人
因為突然出手闊綽
引起四周的人相招投資之類
不勝其擾後,離職搬離原處
留下來空屋荒涼不勝唏噓

還有要精簡物品
因為慾望是人的本性
因此盡量減少觸及
他舉例這就是為何要到深山修行

還有很多日本文化的待客之道
或是職場的互動
由很淺顯的文字故事描述

這本我最喜歡有兩個概念

原文:

「嚴格挑選生活中使用的必需品,對必要之物不惜花錢,這是用心過生活。」

我非常認同並有意識的實踐
越靠近我的物品
有些,不是昂貴
但對我是順手
而且在與他們接觸時
我會很有幸福感

我想到很花時間去找到的毛巾
跟去永樂市場做的門簾
抄經的筆是客家文化協會的贈筆
握起來舒服
我因而特別去找對應的筆芯
之類


還有一段,我起雞皮

原文:

「要正面迎接上天給予的使命,認真的去執行。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工作。

不管你被賦予的是多艱辛,你的身體裡,一定有可以完成那個應該做的事的能力。

佛,絕對不會給予你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要相信自己一定有完成那個艱辛工作的力量。」

我一直以為只有基督耶穌
有這個概念
不會給予我們無法承擔的

把使命標籤為「工作」
作者這樣替換
反而讓我感受很有力量
很日常

有些朋友知道我現在的大轉變
會關心也擔心
我如何自我照顧
尤其會談者們的生命劇本
都不容易

現在快五年多
我的日記裡
對於這樣的角色
好像會有什麼心理的負擔
我訝異於沒有隻字片語的痕跡

最多就是反應當天會談者生理狀態
比如沒有睡好
而我會直接昏睡兩個小時
或者身體某些部位疼痛緊繃
這些對我都是小事
協助我
更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

而對於找到蛛絲馬跡的「移動」
或是讓心頭石頭暫時離開
我會感到莫大的替他們喜悅
每一個微小的抬腳往前走
都給了我很大的賦能
及對這個同行角色的存在
變成了有意義

最後,我想紀錄
感謝我的會談者
特別找給我的經文: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情緒,如何管理?



現在的我們
好像比較能夠為情緒去污名化
不再認為自己有情緒
就需要被評價或是被貼標籤

如作者用很平順淺顯的文字
闡明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而不是被管理隱藏。

人類文明之所以有
美學、音樂或是藝術
我覺得就是情緒的力量
如何引導她成為創造而不是毀滅
最關鍵的是,你如何為她命名

作者說: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
不管是大晴天還是颳風下雨
你都無法做什麼去改變天氣
我們能做的就是
接納耐心等待
等候這一波情緒暴風雨過去。」

不過這等待的過程
你要有自覺
可以接受情緒的漲跌
但不是隨意潑灑爆發

為自己情緒負責
是一個成熟大人的基本條件
就算是你最信任的家人或是伴侶
如果你在意這些關係的話
更應該好好掌控你的情緒之火
畢竟他人沒有義務承擔

作者說情緒就像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舉手
要回答老師問題
當被老師叫到
小朋友就不會用力喊叫
情緒就是這小朋友

我起雞皮是因為我想起
多年前我去做一次催眠
出現的畫面是
很像員工餐廳
十幾個人圍著我
每一個人身上都掛著一個牌子
上面寫
憤怒、哀傷、生氣、失落…
這類的名詞
然後我一個一個在唸這些名牌

催眠師問我
你身上的牌子寫什麼呢?
沒有
我看不見我身上的牌子

然後催眠結束
對這完全不搭嘎的一幕
我跟催眠師沒有談論到
我也淡忘了

剛剛我看到這一幕
起雞皮
因為就是我的畫面場景

多年以後,我竟然人生大轉彎
就是做這件事
協助當事者辨認情緒
與他們同在

說起催眠
還有一幕是謎題

我走進像富麗堂皇的圖書館
從地板到天花板
鋪滿鑲著金邊精裝本的書
我往上伸,手搆到其中一本
我翻開它
但我看不懂裡面寫什麼

這一幕在我做過兩三次催眠
不同的催眠師

當我問到:
我這一輩子是要練習什麼呢?
這一幕就會重複出現

就算催眠師下指令
等我數到三,你翻開它
會看到裡面你理解的含義
我都會挫折無功而返

會不會哪一天
我又看到哪一本書
突然串起了我的答案?

謝謝 Vicky Leu 介紹這本書
拿起來不僅很輕
文字也很通暢

我記錄目前為止我喜歡的

不能不先提看到此時
提到的一個理論
應該也不是理論
是出自美國社工師寫的一本書
作者覺得不錯收錄在這裡

我舉一個例子
希望能夠貼切表達

人們遇到事件
不太會立刻能辨認「核心情緒」
我們會用自以為理性
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
去「抑制情緒」
目的是讓我們不去感受情緒

你可以理解為

有一件事其實是你受傷了

表現在外會是
你會很努力分析
那件事是什麼狀況下
跟對方發生衝突

但事後你可能描述給別人聽時
會翻白眼用嘲諷的標籤
形容那個對手

聽者會感受到你
表現出來的情緒
像是生氣

但也許你再事後回想
其實是對方刺中了你的弱處
核心情緒是恐懼

這樣的現象在書裡
叫做情緒變化三角

然後作者在自序文裡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 情緒是種能量,只要讓他像浪潮撲來,一般流過經過感受過,就得以繼續在人生這大海中安然航行。

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是賦予每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感最重要的養分。」

還有這一段話:

「復原需要的是緩慢緩慢,是復原過程中的枴杖與支撐護具,讓內心那些破碎的部分可以好好地被支撐著,然後慢慢的成長編織回來。」

作者說
如果腳斷了
沒有人會催促他
快點丟掉拐杖,快跑起來
但心裡看不見的傷
卻被這社會讚頌
快速跌倒立刻爬起

連我們自己都不允許
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
讓傷口徹底清創
再好好地慢慢復原

書裏列舉好多防衛機制

我猜,
忙碌是最被人們熟悉的
當創傷事件乍到
防衛機制是讓我們保護自己
只是別忘了有能量時
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情緒

如同前面說的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喊叫老師


在書裏舉了很多被情緒勒索的孩子
長大後都無法進入伴侶關係
或者被權勢霸凌或性侵的案主
施暴的對象
就是無法負責自己情緒的「大人」

如果我們能夠分清楚
這個情緒是誰的責任
就比較能夠劃清情緒界線

在不對的狀態下
我們也能夠看清對方的狀態
而讓情緒風暴過去
不隨之入局而受傷

萬一我們已經受了傷
作者建議是鼓勵當事者說出來
找對值得信任的對象
這對象能夠同理並且不評斷
不會因為這些事件
貶低你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
他陪伴你
重回那個場景
見證你的痛苦

請格外珍惜這些時光與空間

傾聽及陪伴非常非常秏神
這點,我是清楚的

那,為什麼一定要說出來
或是辨識出來呢?
書裏有好幾個
已經是五六十歲
卻深深卡在學生時期
甚至是孩童時期的傷痛裡
以為記憶封存
不要去感受就會過去
不會過去的

我個人簡單歸納
會有兩種狀態
一個,你會在沒準備時
那個傷痛會跳出來猛咬你一口
另一種
你會對些微的類同
都會杯弓蛇影,恐懼再起

我們有時候在人際互動裡
你可能聽過
有人會說某個朋友很難相處
處處地雷,動不動就玻璃心滿地
這很可能就是
那個記憶看似結痂
其實在裡面化膿了

那個心裡的自己
好小好小沒有長大阿

讓自己沉默
這策略很糟
會滋養你的那些事件
帶來的情緒感受
然後好似歸檔
其實在你心裡
活躍非常

所以呢?

脆弱吧
願意讓自己受傷的能力
裡面是真正的勇敢阿

關於哀傷這情緒
我節錄作者原文:

「哀傷無法被治癒,只能繼續被攜帶,在你的生命中,哀傷不需要克服。…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期待著他,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另外,我不熟悉的是
作者在不重要的角落

提到這段:
「互相比較和把人踩下去,都是防衛機制,讓我們不需要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羞愧。」

而我沒記錯的話
在那個能量表裏
羞愧是最低的能量

既然如此我們要格外小心
提醒自己無意識有這行為出現時
趕緊觀照自己
是有什麼,觸動了防衛機制

相信我
當你真的辨認出來
你真的就往復原療癒的方向移動

讓我們盡量往高能量的情緒前進
讓情緒真正成為你生命的導航器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你有「工具人」的特徵嗎?


你會看到
有些人,常被侵犯界線
白話文叫做工具人
不一定是渣女養的
泛指朋友覺得你個性好
好說話
拜託你什麼,你都熱心助人
都是這範疇



我用我的方式來說:

你讓對方覺得你時間不重要
你讓對方很容易對你提出要求

你要回頭誠實問自己:

你為何言行不一?
心裡不舒服,卻說不出口
每一個人都喜歡你,很重要?
為什麼不喜歡你的評價
一直在心裡迴盪
當一個完美的人,好處是?
明明知道,完美不存在
卻一直要奮力維持這個形象

我想初步可以練習:

練習真誠的說出自己想要或不要
接受自己真的不完美

再來可以開始:

盤點你有哪些關係需要設定界限
有計畫地逐步斷捨離不恰當的關係
堅定而持續地伸張你的需要

好喔。
其實阿,什麼人好相處?
就是言行一致的人

當朋友清楚告訴你,哪些是地雷
而不是處處地雷
他對自己有自信
因此你也不用處處字斟句酌
擔心敲碎了他玻璃心

那麼,先讓我們自己
變成這樣強大的人
你會發現
自己好,周遭的朋友都變好了喔

喔,我還想補充:

別沒事問人家隱私
比如要不要結婚?薪水多少?
也別在朋友找你訴苦
劈頭說,要正向思考阿,別想太多

如果你好不容易撥出一段時間
請你好好珍惜陪伴他的時光
你不用做他的救世主
也別想什麼樂觀建議
就,單純的,同在,這樣好嗎?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不上班工作,給自由工作者,


這作者絕對是工作狂
疲累昏厥到跌倒
門牙斷了

這書編輯的很好
讓人很輕鬆自在看故事
看重點
因為不止畫線還比本文放大三倍
真是體貼高齡化的讀者耶
「好吧,我是」

作者歸納的低潮警訊
我想大家都體驗過
他建議:

1,放空暫離日常
2,整理房間換環境
3,整理工作紀錄。

如果你想要擁有本書最後一句

「取捨怎麼過日子
是自由的責任
也是自由的權利。」

那麼你得先搞清楚
工作負荷量有多少

在踏上自由工作者
更要先搞清楚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比如他提到,我歸納為

1,從生活反推工作的作息
2,設定賺錢的上限

這樣你才能確定

你的工作的意義
為了什麼目標而工作

畫出界線範圍才能取捨

這考驗你
1,哪些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2,勇敢暫停,學會享受過程。

很多推薦文
幾乎都會提到這一句

「自由工作肯定自律,但不是天賦,是後天學習。」

甚至在我的臉友同溫層
有一段時間
也常出現這一句
原來是出自這本書

有些段落,我覺得理所當然
但可能也需經歷過的人,才理解
我還是紀錄一下好了
以下是原文:

1,學會不用財富多寡來衡量不同的人生。

2,為了錢工作,最後也只賺到錢而已。

3,維持健康的人際聯繫,有能請益的夥伴,讓我們能熬過困難時刻產生勇氣,承擔風險。

我覺得書中有一個巧思
書,分三大部分
工作與休息
時間與金錢
同伴與未來
在每一部份尾
都有一位與他對談
針對這部分交換意見
有趣

全書我最喜歡這段話的概念

「或許投入不成比例的時間和精神,只做出一件看不出成功還是失敗的事情,但正是這種願意付出真感情嘗試錯誤的努力,才能找到嶄新的生存之道。」

讓自己成為懶螞蟻
有意識的更動慣性
對結果放下得失心
做些看似沒終點的「無聊事」
讓人生畫出不在計畫單上的有趣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很值得思考的一本書


這本是心理學家
同時是動物行為的研究學者
其敘述方式
與我過往閱讀的同領域作品
相當迥異
從我語音錄下書中的有趣段落
我自己都唸到懷疑人生

最有趣是我不知道走到這裡
作者意圖告訴我什麼
等我第一章完全看完
我才理解他要破題的是
人類是自找麻煩的「為什麼專家」

前言,他說了尼采簡略一生
我知道了尼采最後崩潰
是因為看見路上馬伕鞭打馬
自此度過了心智喪失的最後11年

最可惡應該是他妹妹
媽媽過世後接手照顧
完全控制尼采遺產
我覺得還情有可原

最可惡是

尼采在生前一直不認可伊莉莎白
對他妹的看法是愚蠢且固執
如同取的綽號羊駝一般
一旦生氣就會躺在地上絕食

悲傷的是當尼采過世
她在手稿裡加油添醋
出版了「權力的意志」
好似讓種族歧視的法西斯主義者
有了旗幟高漲的哲學正當性
讓600萬猶太人滅亡
這怎可能是看到馬被鞭打
而心智喪失的尼采的主張呢?

這前言前半段在
解釋了智力定義
「人類心智獨特屬性」
但作者舉AI智慧研究人員
人類心理學家
動物認知研究人員
SETI「探尋地外智慧生命計畫」
都對智力這看法莫衷一是

結果收尾在
人類智力到底有什麼好處
從演化角度來看
人類成就是相當糟糕的解決方案

接著來到第一章

本來寫一個叫邁克的當沖客
他的因果邏輯
根本跟猴子射飛鏢一樣

只是書裏舉了另一個例子
是人跟貓比賽選股
結果是貓追玩具老鼠
決定買進哪一隻股票
結果貓贏了

然後談到了「為什麼」起源
在人類的最早起源

先談到人類與黑猩猩
類人猿祖先起源
查德沙赫人

12萬6000前年前
他們從非洲出走,來到歐洲

黑猩猩與智人的最大差別在
人類有下巴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下巴好重要

接著看到4萬3900年前
一群生活在印尼的人類
在洞穴裡用紅色顏料作畫
但出現半人半獸的圖騰

這些圖騰具有宗教象徵
例如埃及的鷹頭神
路西法基督教藝術裡的半人半山羊
迦尼薩,印度的象頭神
這些是全世界已知最早可證明
有能力想像超自然生物存在的證據

也是作者對人類愛問為什麼
最早起源舉證的例子

但你以為作者要表達
人類很厲害?

話鋒一轉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差別是
其他動物需要透過實際體驗
日常學習
對想像推理用不到的知識
不感興趣

這裡提的穴居草原袋鼠
瀕臨滅絕的歷史
歐洲移民者引入非本土野生動物
家貓和紅狐
袋鼠不知道要逃跑
所以變成了容易被獵食的動物
袋鼠需要接觸而逃生過
才能了解貓和紅狐很危險
因為缺乏本能的恐懼

這讓我想到
恐懼本能其實很重要啊
只是我們要學習
如何調節跟辨認副作用就是了

接著跳到雞屁股療法

十萬年前人類遇到鼓腹毒蛇
人們會用象腿蕉汁液塗抹
這是祖先運用因果推理的生存方式
但會在沒有因果關係上
製造更多的問題

比如西元1000年左右
那時候人類遇到蛇毒
要用雞屁股吸出毒液
後來發展出很荒謬
在醫學發展史上的體液說歷史階段
你可能會聯想到華盛頓跟莫札特
被大量放血而死的例子

這時候看到了作者的企圖

他認為動物不需要問事情為何發生
便能做出極為有利的決定
事實上有時對因果關係的理解
還不如那些單純思考萬物的方式

這部分我還不完全理解
作者這本書的意圖
反正現在才第一章

這時候他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你懷疑自己得了乳癌
你會讓誰來判讀你的乳房X光
一個有30年診斷經驗的放射科醫生
或是一群鴿子

結果是如果有四隻
經過訓練的鴿子
因為他們擁有視覺敏銳度和感知機制
能夠觀察癌組織和良性組織
之間的細節差異
準確率可以達到九成九
比執行相同任務的人類
放射科醫生表現更好

這有嚇到我

太特別的論述方式
對我來說有點跳躍
有些內容我完全不知道
所以看完第一章我才依稀
理解作者在呼應前言寫到
這麼心智過人的尼采
是快樂的嗎?

看第一章談「為什麼」
我被作者敘事帶的眼花撩亂
畢竟我熟心理學但對動物很陌生

裡面有非常多
各類物種的實驗結果
帶出人類特有的疑惑
我印象中除了我們常見
特別有蜜蜂,毒青蛙,海豚
果蠅,黑猩猩,松子鳥
螞蟻,烏賊,蝴蝶魚
鴿子,烏鴉,當然還有貓

有趣的冷知識
請看另一張書中附的小卡照片
比如家貓比你會投資
鴿子辨識癌細胞的X光片

第一章說明
人類好奇心愛問「為什麼」
從智人徒步到歐洲
發現更早的人類
在石窟裡畫半人半獸
代表著當時他們對沒有答案
向上天祈求了解「為什麼」的蹤跡
會思考生命意義及道德的證據

今天有勇氣翻開第二章
結果欲罷不能
這告訴我
陌生的事熟悉就會有趣?

最後一章討論認知失調
叫「預後短視」
意思是,我們大腦天生
就對很未來的事,沒有感覺

作者說
如果9.5%開車送女兒上學會車禍
他一定想盡辦法
但碳排放造成生態浩劫
會讓他曾曾孫女9.5%
死於空氣污染
他不會特別做些什麼努力

這讓我想到
你在忙什麼
是下個月的晚餐
還是20年後的生活?

粗略的從過往日記
最常規劃是「下一季度」的目標
時間最長的刻度
頻繁出現是「三年後」

等到我過了35歲之後
才有五年計畫
及十年夢想這概念
確實,預後短視我是如此的

這章節把前面各章
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獨特能力
比如心智旅行能力
穿越時空的心智體驗
邏輯判斷能力
複雜的情緒及認知能力
及更重要的自我覺察能力
遠遠比動物只有
時間自覺、身體自覺
及社群自覺三種覺察力多得多

但這預後短視的現象
作者提出了沉重的低吼呼籲

「作為人類,我們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地球沒有一個物種,能像我們這樣從根本上改變地表的環境,現在該是認清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的時候了。」

在最末,我看到書名的由來
很美,我整段原文:

「想想牛群嚼著草,
從你身邊經過
他們不懂昨日或今日意味著什麼?他們四處蹦跳,進食休息消化
然後又蹦跳起來
就這樣從早到晚
日復ㄧ日

受到當下時刻
及其快活或不快活的束縛
因此既不憂傷,也不無聊
這是人類難以直視的景象

因為他自認比動物高等
因為他是人
但他還是忍不住羨慕
他們的幸福。」

這是尼采對動物幸福的看法
也是這個愛各種物種的心理學家
作者為本書命名的由來

我想起這書開頭
作者在很不顯眼的段落說
這麼具有思考力的尼采
會不會覺得當人類其實很悲傷

在作者簡述尼采
當街看到馬伕鞭打馬
就此失去心智能力
作者感嘆也許像作者
最愛的獨角鯨會不會幸福點

結語作者提到
他家車庫上總是成群蛞蝓
他不忍心他們被碾
日復一日
常常為了移開他們
讓女兒上學遲到

這小故事很讓我起雞皮
因為我想起救海星的故事
也讓我想起
金門行
我們都會彼此提醒腳下
牆角邊的蝸牛

萬物都值得有生存的「世界」
共享而不掠奪

叔本華很厚的「作為表象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好酷的叔本華,序論
在序言他說:
「儘管我費盡心力用這本書
還是不能發現什麼捷徑
來傳達這一個思想
這個思想就是人們
在哲學名義下藏起來
所尋求的東西」

他除了在序前三行
就告訴你
你如果想要理解思考或是知識
別讓大腦偷懶
這不就是捷思法的源起嗎?

然後下一頁說

「本書閱讀兩遍之外
別無良策無可奉告

並且還以很大的耐性來讀第一遍。
這種耐性
也只能從一種
自願培養起來的信心中獲得

第2個要求是在閱讀本書之前
請先讀本書的序論

序論不在本書的篇幅,
而是在5年前
以充分根據律的四重根為題
出版了一本書。」

酷極了,
他提到的四重根我看過
好看極了!

這四重根整本闡明
對於「問題」要如何去理解
如何從不認識到提出見解

白話文就是你翻任何一本論文
架構就是這書說的概念阿

然後我啞然失笑
原來在自己書裏打書做廣告
在叔本華年代就有了呢

不止如此,還恐嚇你
這麼厚的書你得要看兩次

再來看這一段,原文:

「基層拖住上層
卻不為上層所托起
上層的頂峰,則只被拖住
卻不托起什麼

與此相反,一個單一的思想,
不管它的內容如何廣泛,
都必須保有最完整的統一性。」

這是紮根理論阿
從事件裡分類
然後歸類
然後命名

命名功能代表一個概念
這概念要涵蓋所有事件

太有趣了,原來原始概念
叔本華是這樣形容的阿

再來,原文:

「整個思想通過各個部分顯明
而不預先理解全部
也不能徹底了解
任何最細微的部分。」

這一小段告訴你
每一個細節步驟只能代表它自己
但你要知道整體是什麼
才能知道這部分是什麼

簡單來說
你看到一個數字
就算有顯著差異
你都必須謹慎對待
因為這數字不能代表其他

但你若知道結論
卻沒有注意各個角度
是否有顯著差異
那麼你就會做出錯誤的理解

妙哉妙哉
對了下面一行我故意不寫

叔本華說
一定得提到康德
還說這簡直是唯一
要假定為必須徹底
加以理解的哲學

我有點害怕了
因為我看過朱高正寫的康德四論
好難好難

補:叔本華是1788出生
康德是1724年
差64歲
他們都是德國哲學家

蘇格拉底、柏拉圖跟亞里士多德
他們三個是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的書名我沒什麼興趣

笛卡兒跟盧梭是法國哲學家
但我沒看過盧梭的書

這本,我不知道會不會成為
有史以來最多則的閱讀筆記

才看完序論三頁
就讓我讚嘆敬佩不已

續看到這
覺得好感恩
他們是手抄阿
不像我們現在如此容易編輯

他是這麼說的:

「對於重抄自己寫過的東西
或是把說的已經夠明白的東西
重複辛苦的又用別的字眼來表達一番
那是我極為厭惡的…

我還是寧願採取這
隨時隨地填補缺陷的辦法
上述那種厭惡心情
使我既不願逐字抄寫
也不願用別的更差勁的字眼
第2次去說同一個東西
就讓本書第一篇留下了第2個缺陷。」

呼呼呼,為什麼便利的工具
卻沒有更多的叔本華出現呢?
我們是不是太懶惰於思考了呢?

我沒資格回答這問題
因為我基本上資質不夠

在看這些巨擘親自寫的書
你很可以理解天賦與普通的差異

越看越好笑
叔本華提出對讀者的要求後
他提到
德國每年出版3000多本
見解獨到全是少不得的著作
如果要經過如許周折來看他這本

他說:
「對於這樣的責難
我不能提出任何一點答辯
 不然可以把此書送給
博學多聞的女朋友
放在她的梳妝台或茶桌上
或者可以填補讀者的圖書室
空著的角落
放在那兒還相當漂亮」

怎這麼幽默啦!
在這736頁,我才看了26頁
我想我會為她寫很多心得吧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章成禪師「有佛法就有辦法」





自由是:
你沒去想,但要的話也是可以
舉了龐蘊居士跟他女兒靈照

龐蘊選了個日子想要入滅
提醒他女兒日正當中時
跟他說一聲

到了中午,女兒進屋說
中午了,不過有日蝕喔
他走出門一探究竟
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
轉回進屋,竟然他女兒
佔據自己座位,先坐亡了

他只好延後七天,辦女兒後事
第七天
朋友州牧于公來看龐蘊
他交代說自己死了
燒一燒丟棄就好
頭枕在于公膝上就死了

真是大福報
可以如此自由選擇離開阿!

還有一個蟲洞經驗

意即你回到真實世界
你以為「剛剛」是白日夢或是發呆
其實是你真切看見了「未來」
比如你在長大以後
好像要帶很多人
或是你必須去遠方
真實的,以我的話說
像被催眠進入的那個時空
清楚可見

蟲洞經驗是你與平行宇宙交會了
你瞬間在過你的另一個你的生活
書上說十年會有一次機會

但有可能被你刻意遺忘

如同你求神佛或是高靈指引
祂們給你的訊息
訊息後面都有一個「考卷」

可能是你自己設計
要來體驗的功課
也可能是為了結清過去世的緣分
「ㄜ,其實我要說是業」

但此時你不想接考卷
所以蟲洞經驗或是訊息就遺忘了

還有,我想起很久之前讀書會
我們很熱烈討論
什麼是小我聲音
什麼是高我的訊息

書裏說,當你關心自己利益
就會進入頭腦計算分析
也因此會當局者迷

如果你是旁觀者清
關心他人利益
你就會常福至心靈
有很多你自己意料外的訊息

而我自己體驗是
我要去看學生時期手帕交
我知道她此時正在陪病艱難時期
那一天,我突然出現一個聲音
「買掛包」

我覺得超奇怪,但我做了

還多買一個
心裡想她一定沒心情吃
我陪著她,一起吃

結果見到面,她告訴我
她最愛就是掛包
好久好久沒吃了

這是我非常確定
「高我」的聲音
沒有脈絡簡單明瞭的一個動作

另外我最常接到
我自己高我的訊息
在專注秏神的會談時間裡

我非常會沒來由的地
突然想要我的會談者
做某些回家作業

有些看起來非常簡單
但對當事人艱難異常
有些,我離開會談現場
到家退駕,大休息後
回想複盤,有沒有自己漏接的球

想到我出的回家作業
自己有時也會覺得
好為難阿!好心疼啊!

但跟我的高我合作這麼多年下來
謝謝祂,幫著我
有更清明寬廣的視野
為我們會談者們追圓滿

書裏還有幾個段落我覺得有趣
如何分辨神跟鬼?

前情提要:人世間也有很多
活得跟鬼一樣的人
章成禪師說的是心境

神,不會給你答案
但會引導你去接自己的功課

鬼,號稱能消你的業
唯有信他才能得永生

章成禪師特別舉了
拉人信某些的宗教的心態
這些鬼不是真心為你好
是在積他自己以為的天堂積分

還有就是我們常看到苦難事件
會說希望對方度過難關
要看看你是真心祝福對方
還是慶幸這事件
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然後沒有下一個「解答」
突然跳到集氣有沒有用
章成禪師說
其實集氣是讓當事者看到
這麼多人願意祝福自己
但真正祝福力量最大的是
自己

回應了我們念佛迴向先人
本人收到最多
所以人身難得,要自己念佛

也因此我手抄迴向
我會給當事人看的原因也在這
但我怎會知道?
其實說真的我也不知道
就,一直這麼做就是了

最後,提醒佛是自己
佛是所有萬物
因此佛教是生活的道理
不是宗教

他提到一個方程式
清楚→感謝→反省→奉獻

這方程式讓我知道
清清楚楚地明明白白
每一個念頭意識之後
你會自然而然浮現
很多感恩的情緒

身處逆緣狀態
我們開始反省
然後用能力所及
做出可以給予的
就是奉獻的發芽了

他整本都用不同角度告訴你
修行絕對是豐盛的
當你需要向上一個階層
自然就會有資源流向你

這邊舉一個反例
文人相輕
為何呢?
這些文人如果金錢豐盛
心中起傲慢心
刻薄對待他認為低賤的人
那麼該修去除的跋扈霸道之功課
就被跳過了

富二代其實是過去世的修煉
他們從小也被父母給予更多的學習
不是我們以為的好逸惡勞坐享富貴

這件事我確實知道
以前做過富二代的心理測驗一對一解析
我聽過他們述說的成長歷程
比如很小被送出國學習獨立
也有被遺棄跟依附頓失的傷痕

提醒自己
宇宙法則絕對是公平的

如同有能力的人
若沒有品德
位居高位傷害者更鉅大
我們該學習的是
如何修煉自己
若得大富貴
如何善用金錢做善業

還有一個概念
每一個人都是具有財庫的
一枝草一點露
所以我們能平安長大成人
而富貴是帶的走的
跟用心學習的思想
一起跟著靈魂走到下一世

這解釋了出身在父母平凡的家庭
也會孕育出天賦異稟的孩子

最後我想說的是
他提到的回應書名副標
成功金錢豐盛向上走的智慧

我用我的話說
讓自己的心境先富裕起來
你的內在富涵度量寬廣
那麼看見他人成功你會跟著讚嘆
自己得到利益由衷感謝
在自己的專屬的道路上
持續而不躁進

當然,首要一步得先
好好整頓過去
把遺憾或是傷痕
好好處理
認識自己

這好像斷捨離的第一步
得先把所有的衣服都好好翻出來
分類→捨棄→留下→善用
然後才能輕盈的
往前走

有智慧的走到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