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自在」的生活?

自在,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有些人你跟他在同一個空間,都感受到安定與平靜,我們會用他活得很自在來形容他,我想那是因為他讓自己生活很有質感的原因。

人的多樣性與群聚天性使然,我們在他人的眼中定位自己,也用他人的回饋感受自己的狀態,其實這是非常好的鏡子,只是我們不知道他人的鏡子清澈與否,或是帶著他自己的扭曲,把想望與期待,放在你身上,所以造成了我們與他人關係的緊繃與彼此傷害。

要把生活過得有質感,首先要能分辨他人的期待是他的此時狀態,再來是分辨這是我的議題嗎?跟我自己對人生的方向有關嗎?我需要停下腳步完整這件事嗎?經過層層的自我探索而詰問,才能輕鬆的把猴子丟回別人身上,而又毫無受損的與此人關係。

如果是重要他人,你還必須有足夠勇氣以及溝通技巧,把困惑提出,好奇對方為何如此的期待,再慢慢引導他,把他的猴子背回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你身上。

這段互動很需要能量,所以有一個清澈的鏡子或生命教練,能夠給你足夠的支持與過程行動的修正,如果還沒遇見,也可以嘗試自己在每一個不舒服的時刻,停下腳步。我相信有質感的人生,你一定可以活在其中。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你願意「照顧自己」?

人生在世,我們常說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久。有時候根本不能是一群人,你只需要高度理解與啟發你,專業一個人就夠。

以往擔任講課,我很在意每個環節是否有趣,以及是否有意義對學員此時此刻。我也是被照顧的那個人,從生理需求到被尊重的心理層面,都是。

但是在會談時刻我的角色轉換成照顧者,有一套自我的儀式程序,比如抄心經讓自己平靜,把自己的俗務歸檔,做一個乾淨的鏡子,好好地跟對方珍貴的生命交集。

在外表上,素雅不刺眼的口罩,協調的衣著與合於分際的飾品,目的是讓會談者把注意力收回在自己身上,降低訊息負荷量,也表達對會談者的重視與珍惜。

我總是提早到,清潔消毒我們會用到的空間,讓會談者匆忙入座但可以好整以暇,讓短暫的會談時間,充分的好好釐清與勾勒,這些在外面真實世界,不會有人跟你談的話題與生命議題。

你跟我在此時交會,一定有他的意義,我會比你更珍惜你的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講課時我被照顧的好好的,會談時就讓我來照顧你。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停留「原地」是不積極嗎?


人類,生來就是要做些什麼,連健康這件事,都鼓勵你,活動,活著就要動,彷彿唯有衝破難關,積極向前,才是一個進取的態度與行為準則。

但如果現在的局勢就是維持現狀呢?在盤點所有可行方案,都無助於推展一步,唯一就是靜觀其變呢?你是會衝破難關儘管頭破血流的個性,還是願意讓子彈在天上飛,暫時停止動作的人呢?

大多數人絕對是要做些什麼的,畢竟這個社會鼓勵積極,討厭頹廢,對於停滯,總是帶著負面的評價標籤,所以看到不願改變,我們直覺或是錯的。這是以局部有限思考的角度來看沒錯,但若以整個系統觀,反而是要沉住氣,觀察整個系統運作,再來找關鍵解,才是正途。

做事情事緩則圓,是經過歷練的人才會說的話,但不代表他遇上人生階段,可以通過停留原地的內在考驗。退步原來是向前,不止是一個行為轉變的修煉,更是考驗止與定的內在修為。

如果老天爺交給你的考卷,就是止,那麼不要浪費心力像蒼蠅猛向透明玻璃衝撞,而是保留心力,往內修定的功夫才是。

容易嗎?我想連看出老天爺給你的考卷是什麼考題,都不容易洞察吧?你想要知道考題嗎?或是讓自己有不一樣的生命劇本嗎?我想你是該找個鏡子的時候了。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在人生中,如何「積極進取」?


在我們想像中,最完美的人生是直線,像伯朗大道一般,筆直而無障礙,就算偶爾迷路,也會有「貴人」仙女棒一點,豁然開放。對,你覺得看得出這是童話故事。

假如,你的人生真如此呢?可以飛快達到你想要的成就,無論是事業或是愛情。如同我前幾篇提到的,你絕對不會開心。

如果我們進了遊樂園,雲霄飛車的排隊人龍總是比其他還長,而溫和的咖啡杯或是划船,遊玩人數屈指可數。為什麼呢?人類就是喜歡在安全感範圍內的刺激,所以內建了,積極進取的生存本能。

偏偏人生不是筆直,太多未知無法掌控,可是你去翻所有英雄之旅的傳記,如果屬實,他們都會聽到「停滯」與「轉身」。

你想想疾駛的高速火車,要轉彎時,他們怎麼做?降低速度,緩緩轉彎。人生,也是如此。

可惜這段停滯勘數人生磨難與酷刑,非常考驗你從沒發現的心理素質與韌性。為何一蹶不振?為何了無生意?為何放棄奮起?不是你的問題,只是你一直在人生裡,積極進取!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你真的愛惜生命?


年輕時我走路很快,語速很快,不耐煩等待,如果你繞圈子言不及義,我在商業場合是會禮貌打斷你,用澄清或引導讓你把話說清楚。

搞得連客戶打商務手機給我,第一句常常是:「Debra,我可以問一個蠢問題嗎?…」當開頭。我一直錯以為是自己急性子,追求效率。

這情況嚴重到,在辦公室要影印之類,我站在影印機前就開始胃啾啾,心裡浮起:真是浪費「時間」的念頭。

我也不愛跟一群不認識的人「社交」,後來知道這是高敏群的其中一個特徵。在這些所謂效率前提下,特別討厭自己吃飯好慢好慢,以致在商務聚餐時,我特別可以清楚接收到,身體的不舒服訊息。

再年長一點,我突然理解靈光乍現,以上的困擾,根本不是效率問題,是唯一擔心時間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死亡。

為什麼這個點的發現如此重要?當了解自己深層恐懼後,就會知道如何因應,你要相信你的腦袋如此聰慧,但這類對生命的體悟,卻不是來自你自以為豪的「聰明」。

技術層面永遠不是問題,而方向,則非常具要洞見,對自己生命的洞見,基礎技術就是覺察。

如果你不喜歡的事件一直重複,就是該好好貼近自己的時刻到了;當真的知道所為何來的目的,方向就會出現了;讓每一個分秒都有其意義。

看到這裡,我覺得你該找一個專屬生命教練了!

自律是個好習慣?


高度自律的人,我們上回提到容易負起超過界線的責任,今天我想要跟你談談,自責這件事。

高度自律是一個聽起來也挺不錯的習慣,至少不會虎頭蛇尾,或是造成別人麻煩,總是會謹慎思考後行動,並且絕對照表操課,是老闆心目中很好合作的好部屬。

優勢,如果過了頭,會功能固著,反成弱點,為此自律帶給我們成功機會,但也限制創意,或是冒險。人,複雜就在這裡,既喜歡安定又渴望變化,所以如果加入彈性,自律就可以發揮它帶給我們的好處。

彈性,這件事是來來回回的變化。從,絕對不行,不可以,慢慢增加適應程度,擴張彈性,往可以試試的方向靠近。

如果沒有中間灰色地帶「彈性」,高度自律的你,在沒有照表操課,或是外界事物依照邏輯達成預期成果,你就會開始懷疑,懷疑自己,最多的狀況會認為自己不夠好,點燃了自責的情緒火苗。

接著?如果沒有看見行為慣性,這樣的自責,會更加深自己要求更自律,然後就形成越扭轉越緊繃,頻臨斷裂的橡皮筋。

所以謹慎排入自己行事曆的事務,也容許灰色地帶的彈性,如果不如預期,先不要一肩扛起,說來容易,但試試看吧!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懂得的陪伴,助人工作者必讀。


療癒我的書。

作者投入心理諮商超過40年。首章就闡明她的諮商目標:「幫助當事人,真正了解自己需要跟需求,內在覺察清明,然後找到最適宜的方式滿足自己,或看清外在的限制,進而調整需求或學習放下。」真是太好太好的理想。

她形容心理師的諮商行為,與我想像相似。她覺得自己是,在當事人後方點起一盞燈,陪伴而不指出方向;我的形容是在那個神奇空間,彷如對方在照鏡子,而我期許清淨般的貼近真實。鏡子的比喻也多次出現在段落中。

在不評斷的修煉上,作者舉了王溢嘉老師這段話:「單就人類了解宇宙萬物和這個城市的知識,在上帝面前,我們同樣無知。」出自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剛好這本書也在我的案頭上。

在書後段,她提到心理師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用澄清或探問去分離,當下的直覺是否可能是自己投射。她提到一個案例,在一個工作坊裡,她的個案佈置自己的夢場景,看似都溫馨無比,但她提出疑惑,覺得感覺很冷冰冰…我看這段起雞皮疙瘩,跟我常出現的直覺太相似了。

在書裡她寫到助人工作者,除了要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我解譯為工作使命,還必須清明自己的狀態,她提到的問句,我認真的在筆記本裡,逐條回答。

這些我認為很有意義的提問,如:我自己成長經驗,有沒有哪些會對助人工作有所限制? 我如何有足夠的彈性和柔軟度?我會不會過於僵化,崇尚公理正義,過度嫉惡如仇? 以致影響接納?我內在有哪些主要的人生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怎麼形成的?如何影響我的諮商工作? 等。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但處處感受得出歲月沉澱出的厚度,沒有艱澀難懂的段落,卻是助人工作者必讀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