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旅程會談室
人生需要不斷的檢視與自我覺察。 過去的一切鍛鍊,成為現在,可以陪伴他人的鏡子,成為溫暖又犀利的陪伴者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你的生命,別人一目了然阿!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未知的恐懼,如何安頓自己?
前兩天心情有點低迷
覺得身體有點緊繃
到昨晚,恍然大悟
因為今天要去做
白內障術前評估
說真的,再成熟的手術
都會怕
那是一種未知的害怕
如果你是高度分析的個性
會藉由把自己埋沒在
無止盡的收集資訊中
彷彿多一分了解
可以讓自己冷靜
有時候,卻無法安撫你
更多時候這些訊息
不會趨於一致
就算一致的「好」
也無法阻止杏仁核
啟動了災難性思考模式
畢竟有些事情
相當容易讓你連結「死亡」陰影
死亡陰影有很多變形
最常見的是健康
再來是經濟狀態相關
畢竟這是最底層的生存需求
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有一方說法是
盡其可能一直問自己
然後呢?接下來呢?
不過我得誠實告訴你
這方法你最好找到一個「人」
陪你做這樣功課
因為微小的分岔點
結果是天堂與地獄
另一個方法,你懂但不願意
就是開始深呼吸
先讓身體機制回到平常
先讓感受回到平靜
這過程,我稱為安撫自己
然後,讓子彈飛一下
讓你的潛意識去工作
讓你有「空白」的記憶體運轉
再讓自己置入不相干的日常活動
「方向」,有時候就出來了
面對未知時
你如何安頓自己
希望這方法對你有幫助
我必須說
這是很多很多很多本書的白話文版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生命的順序?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對錢好一點」,僧侶的眼光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情緒,如何管理?
作者說情緒就像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舉手
要回答老師問題
當被老師叫到
小朋友就不會用力喊叫
情緒就是這小朋友
我起雞皮是因為我想起
多年前我去做一次催眠
出現的畫面是
很像員工餐廳
十幾個人圍著我
每一個人身上都掛著一個牌子
上面寫
憤怒、哀傷、生氣、失落…
這類的名詞
然後我一個一個在唸這些名牌
催眠師問我
你身上的牌子寫什麼呢?
沒有
我看不見我身上的牌子
然後催眠結束
對這完全不搭嘎的一幕
我跟催眠師沒有談論到
我也淡忘了
剛剛我看到這一幕
起雞皮
因為就是我的畫面場景
多年以後,我竟然人生大轉彎
就是做這件事
協助當事者辨認情緒
與他們同在
說起催眠
還有一幕是謎題
我走進像富麗堂皇的圖書館
從地板到天花板
鋪滿鑲著金邊精裝本的書
我往上伸,手搆到其中一本
我翻開它
但我看不懂裡面寫什麼
這一幕在我做過兩三次催眠
不同的催眠師
當我問到:
我這一輩子是要練習什麼呢?
這一幕就會重複出現
就算催眠師下指令
等我數到三,你翻開它
會看到裡面你理解的含義
我都會挫折無功而返
會不會哪一天
我又看到哪一本書
突然串起了我的答案?
謝謝 Vicky Leu 介紹這本書
拿起來不僅很輕
文字也很通暢
我記錄目前為止我喜歡的
不能不先提看到此時
提到的一個理論
應該也不是理論
是出自美國社工師寫的一本書
作者覺得不錯收錄在這裡
我舉一個例子
希望能夠貼切表達
人們遇到事件
不太會立刻能辨認「核心情緒」
我們會用自以為理性
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
去「抑制情緒」
目的是讓我們不去感受情緒
你可以理解為
有一件事其實是你受傷了
表現在外會是
你會很努力分析
那件事是什麼狀況下
跟對方發生衝突
但事後你可能描述給別人聽時
會翻白眼用嘲諷的標籤
形容那個對手
聽者會感受到你
表現出來的情緒
像是生氣
但也許你再事後回想
其實是對方刺中了你的弱處
核心情緒是恐懼
這樣的現象在書裡
叫做情緒變化三角
然後作者在自序文裡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 情緒是種能量,只要讓他像浪潮撲來,一般流過經過感受過,就得以繼續在人生這大海中安然航行。
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是賦予每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感最重要的養分。」
還有這一段話:
「復原需要的是緩慢緩慢,是復原過程中的枴杖與支撐護具,讓內心那些破碎的部分可以好好地被支撐著,然後慢慢的成長編織回來。」
作者說
如果腳斷了
沒有人會催促他
快點丟掉拐杖,快跑起來
但心裡看不見的傷
卻被這社會讚頌
快速跌倒立刻爬起
連我們自己都不允許
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
讓傷口徹底清創
再好好地慢慢復原
書裏列舉好多防衛機制
我猜,
忙碌是最被人們熟悉的
當創傷事件乍到
防衛機制是讓我們保護自己
只是別忘了有能量時
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情緒
如同前面說的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喊叫老師
當你真的辨認出來
你真的就往復原療癒的方向移動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你有「工具人」的特徵嗎?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不上班工作,給自由工作者,
-
作者是前富士康副總裁,曾任中國惠普總裁、美國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以及富士康集團副總裁,是當今 新創圈 備受歡迎的創業導師,「 Terry&Friends 」這個創業社群成立至今已吸引了海峽兩岸超過三萬位優秀人才加入程先生並無償輔導了超過五百個創業團隊,是一...
-
緣起:中山校友讀書會 這本書不是我主動借來的,起先主辦人指定我為主持人及前兩章導讀人,我很多「黑人問號」,原因是我沒有做過這件事,頂多就是一個書蟲罷了,不過自從我跟自己說要實做「臣服實驗」這書的啟發,對於我沒設想到的事情,跳脫小我的喜惡選擇嘗試看...
-
你還在以為「我喜歡和人相處」就是成為人資的理由嗎? 也許,那是必要的條件之一,但隨著產業變動的加劇,人力資源工作的挑戰絕對不是區區這個理由足以應付的,如何找人與留人,如何組織人和管理人都蘊含著相當大的學問。 這次接棒啟蒙【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