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你的生命,別人一目了然阿!


在會談完畢走往捷運站時
今天的會談者突然說

「我覺得你走出很不一樣的路
你打造了一種藍海
而且阿,這海還很深

別人很難取代你
而你還可以自由地
選擇你的會談者

你不是諮商師
但卻給了更寬廣的支持」

行進中,我轉頭看向他:

哇,原來我走出這個樣貌
卻不知身在此山中阿?

他,繼續說:

「你的會談者
一定都是高覺察力的人
因為沒有覺察力
根本不知道需要你

還有,付得起錢
並且知道『這件事』有多麼重要

你的確就像鋒哥導讀會
那個歐普拉的日程表
充滿高能量的活動…」

我趕緊說:

我距離她的成績
如冥王星的遙遠

會談者立刻說:

「你不需要阿
你可以自由意志
選擇你的會談者
也不用為養成團隊而用力」

回到家,心裡想
真好真好的回饋
一定要記錄下來

的確

在日常活動裡
我有非常多的靜心跟冥想
雖然不一定像端坐或放音樂之類

目前,這條路進展到現在
的確我內在經歷相當多
的地震與海嘯
讓我蛻變與擴展

在很多很多很多的筆記裡
我有巨量的反省、檢討或是複盤
重量不會比
過往職涯中
艱困的顧問案容易

更多自我書寫中
寫下
很多關於如何把「我」這個工具
完整及圓滿

如何增進
給我的會談者
更具有建設性的陪伴

我期許能夠看清困擾裡
他們的模糊而確定的一條路徑

設計特別而他們可以且願意
獨一無二的練習習題

因為他們,每,一,個,人
在我面前都如此立體
邀請我進入他們某一段的生命

我跟著他們哭
也跟著他們笑
一起慢慢爬梳
一起慢慢綻放

好害羞
自己對會談的期許筆跡
換了一個筆記本
更工整的謄寫過來

抬頭看見法鼓山春聯
上面寫著「有大願力」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未知的恐懼,如何安頓自己?


前兩天心情有點低迷
覺得身體有點緊繃
到昨晚,恍然大悟
因為今天要去做
白內障術前評估

說真的,再成熟的手術
都會怕
那是一種未知的害怕

如果你是高度分析的個性
會藉由把自己埋沒在
無止盡的收集資訊中

彷彿多一分了解
可以讓自己冷靜

有時候,卻無法安撫你
更多時候這些訊息
不會趨於一致
就算一致的「好」
也無法阻止杏仁核
啟動了災難性思考模式

畢竟有些事情
相當容易讓你連結「死亡」陰影

死亡陰影有很多變形
最常見的是健康
再來是經濟狀態相關
畢竟這是最底層的生存需求

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有一方說法是
盡其可能一直問自己
然後呢?接下來呢?
不過我得誠實告訴你
這方法你最好找到一個「人」
陪你做這樣功課
因為微小的分岔點
結果是天堂與地獄

另一個方法,你懂但不願意
就是開始深呼吸
先讓身體機制回到平常
先讓感受回到平靜
這過程,我稱為安撫自己

然後,讓子彈飛一下
讓你的潛意識去工作
讓你有「空白」的記憶體運轉
再讓自己置入不相干的日常活動

「方向」,有時候就出來了

面對未知時

你如何安頓自己

希望這方法對你有幫助

我必須說

這是很多很多很多本書的白話文版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生命的順序?


昨天,一位律師朋友
來找我討論
他的投資計畫

很認真的把各項類別
數字詳列
我下意識排斥不想看細節
我跟他說

「你知道的
我跟你一樣
知道越多秘密
是要負責的」

在離開同行往捷運時
我突然抬起頭
看著高大的他說
你的收入支出是你生活的縮影
代表你是怎麼過日子的

資產負債表
是你在這世上奮鬥的軌跡
後面是你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剛剛E裡,被催促
「發現」這本是熱門書籍
意思是不可續借
且14天內歸還

不像最底下叔本華
圖書館借閱順序無人問津
我可以很緩慢地推進

不過阿
人類就算有偉大目標需要完成
還是靠情緒感受驅動

我心裡的順序
還是有些不同的

我發現滋養我自己的最好方式
真的是抄經、翻書、書寫

想到昨天那部電影「隔壁的房間」
他們是記者
其中選擇暗網購買安樂死藥丸
是戰地記者

他跟摯友說
失去生命意志的徵兆就是
他的樂趣減少了
最重要就是閱讀跟書寫

我也想起曾寶儀跟世界各大媒體
一塊去瑞士見證
澳洲104歲古道爾科學家
安樂死
他也是說

「當我無法閱讀
我就覺得生命應該到這兒了」

你呢?能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如果你說,當然是賺錢
可惜忘記了金錢
只是你進遊樂園的籌碼
但幸福與快樂
是這一生裡,你所經歷的感受

還有,你覺得生命品質到如何
你會覺得失去意志?
是失能臥床,還是摯愛都離世?
這答案只有一個標準
就是你獨特經過思考後的答案
並且與眾不同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對錢好一點」,僧侶的眼光




他另一本書,你可能更熟悉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本身是建功寺方丈
是一個僧侶
也是美術大學環境設計系教授

雖然學養豐富
但這本書非常簡單易讀
看起來很像跟你說話似的小品

但因為我很少看日本作品
加上用僧侶的視角
說明關於金錢
給了我一點新奇的閱讀感受

書名副標是
讓金錢流動
為你創造想過的生活

我用我的話來說

從書裏各個小故事
可以串起來作者對這副標
真正想表達的意圖

釋迦牟尼佛從八方得來的供養
也是全部佈施出去
錢,是一種緣分
牽起你跟眾人的羈絆

佈施跟捐款不同
是一種喜捨
讓我們學習放下執著

在對世俗物慾這件事上
作者認為女人三個包
就可以應付所有場合
想買的物品去看三次
再下手
避免衝動購物

而關於空間
絕對不是你認為越大越好

有一個小故事
一個講師被招待住宿
類似豪華套房
結果一整個晚上
都在檢查各個角落
反而不成好眠

另一個是中了樂透的人
因為突然出手闊綽
引起四周的人相招投資之類
不勝其擾後,離職搬離原處
留下來空屋荒涼不勝唏噓

還有要精簡物品
因為慾望是人的本性
因此盡量減少觸及
他舉例這就是為何要到深山修行

還有很多日本文化的待客之道
或是職場的互動
由很淺顯的文字故事描述

這本我最喜歡有兩個概念

原文:

「嚴格挑選生活中使用的必需品,對必要之物不惜花錢,這是用心過生活。」

我非常認同並有意識的實踐
越靠近我的物品
有些,不是昂貴
但對我是順手
而且在與他們接觸時
我會很有幸福感

我想到很花時間去找到的毛巾
跟去永樂市場做的門簾
抄經的筆是客家文化協會的贈筆
握起來舒服
我因而特別去找對應的筆芯
之類


還有一段,我起雞皮

原文:

「要正面迎接上天給予的使命,認真的去執行。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工作。

不管你被賦予的是多艱辛,你的身體裡,一定有可以完成那個應該做的事的能力。

佛,絕對不會給予你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要相信自己一定有完成那個艱辛工作的力量。」

我一直以為只有基督耶穌
有這個概念
不會給予我們無法承擔的

把使命標籤為「工作」
作者這樣替換
反而讓我感受很有力量
很日常

有些朋友知道我現在的大轉變
會關心也擔心
我如何自我照顧
尤其會談者們的生命劇本
都不容易

現在快五年多
我的日記裡
對於這樣的角色
好像會有什麼心理的負擔
我訝異於沒有隻字片語的痕跡

最多就是反應當天會談者生理狀態
比如沒有睡好
而我會直接昏睡兩個小時
或者身體某些部位疼痛緊繃
這些對我都是小事
協助我
更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

而對於找到蛛絲馬跡的「移動」
或是讓心頭石頭暫時離開
我會感到莫大的替他們喜悅
每一個微小的抬腳往前走
都給了我很大的賦能
及對這個同行角色的存在
變成了有意義

最後,我想紀錄
感謝我的會談者
特別找給我的經文: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哥林多前書十章13節


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情緒,如何管理?



現在的我們
好像比較能夠為情緒去污名化
不再認為自己有情緒
就需要被評價或是被貼標籤

如作者用很平順淺顯的文字
闡明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而不是被管理隱藏。

人類文明之所以有
美學、音樂或是藝術
我覺得就是情緒的力量
如何引導她成為創造而不是毀滅
最關鍵的是,你如何為她命名

作者說: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
不管是大晴天還是颳風下雨
你都無法做什麼去改變天氣
我們能做的就是
接納耐心等待
等候這一波情緒暴風雨過去。」

不過這等待的過程
你要有自覺
可以接受情緒的漲跌
但不是隨意潑灑爆發

為自己情緒負責
是一個成熟大人的基本條件
就算是你最信任的家人或是伴侶
如果你在意這些關係的話
更應該好好掌控你的情緒之火
畢竟他人沒有義務承擔

作者說情緒就像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舉手
要回答老師問題
當被老師叫到
小朋友就不會用力喊叫
情緒就是這小朋友

我起雞皮是因為我想起
多年前我去做一次催眠
出現的畫面是
很像員工餐廳
十幾個人圍著我
每一個人身上都掛著一個牌子
上面寫
憤怒、哀傷、生氣、失落…
這類的名詞
然後我一個一個在唸這些名牌

催眠師問我
你身上的牌子寫什麼呢?
沒有
我看不見我身上的牌子

然後催眠結束
對這完全不搭嘎的一幕
我跟催眠師沒有談論到
我也淡忘了

剛剛我看到這一幕
起雞皮
因為就是我的畫面場景

多年以後,我竟然人生大轉彎
就是做這件事
協助當事者辨認情緒
與他們同在

說起催眠
還有一幕是謎題

我走進像富麗堂皇的圖書館
從地板到天花板
鋪滿鑲著金邊精裝本的書
我往上伸,手搆到其中一本
我翻開它
但我看不懂裡面寫什麼

這一幕在我做過兩三次催眠
不同的催眠師

當我問到:
我這一輩子是要練習什麼呢?
這一幕就會重複出現

就算催眠師下指令
等我數到三,你翻開它
會看到裡面你理解的含義
我都會挫折無功而返

會不會哪一天
我又看到哪一本書
突然串起了我的答案?

謝謝 Vicky Leu 介紹這本書
拿起來不僅很輕
文字也很通暢

我記錄目前為止我喜歡的

不能不先提看到此時
提到的一個理論
應該也不是理論
是出自美國社工師寫的一本書
作者覺得不錯收錄在這裡

我舉一個例子
希望能夠貼切表達

人們遇到事件
不太會立刻能辨認「核心情緒」
我們會用自以為理性
發展出來的「防衛機制」
去「抑制情緒」
目的是讓我們不去感受情緒

你可以理解為

有一件事其實是你受傷了

表現在外會是
你會很努力分析
那件事是什麼狀況下
跟對方發生衝突

但事後你可能描述給別人聽時
會翻白眼用嘲諷的標籤
形容那個對手

聽者會感受到你
表現出來的情緒
像是生氣

但也許你再事後回想
其實是對方刺中了你的弱處
核心情緒是恐懼

這樣的現象在書裡
叫做情緒變化三角

然後作者在自序文裡
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 情緒是種能量,只要讓他像浪潮撲來,一般流過經過感受過,就得以繼續在人生這大海中安然航行。

情緒是生命最美的禮物,是賦予每個人生活意義與價值感最重要的養分。」

還有這一段話:

「復原需要的是緩慢緩慢,是復原過程中的枴杖與支撐護具,讓內心那些破碎的部分可以好好地被支撐著,然後慢慢的成長編織回來。」

作者說
如果腳斷了
沒有人會催促他
快點丟掉拐杖,快跑起來
但心裡看不見的傷
卻被這社會讚頌
快速跌倒立刻爬起

連我們自己都不允許
能夠好好地照顧自己
讓傷口徹底清創
再好好地慢慢復原

書裏列舉好多防衛機制

我猜,
忙碌是最被人們熟悉的
當創傷事件乍到
防衛機制是讓我們保護自己
只是別忘了有能量時
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情緒

如同前面說的
幼稚園小朋友用力喊叫老師


在書裏舉了很多被情緒勒索的孩子
長大後都無法進入伴侶關係
或者被權勢霸凌或性侵的案主
施暴的對象
就是無法負責自己情緒的「大人」

如果我們能夠分清楚
這個情緒是誰的責任
就比較能夠劃清情緒界線

在不對的狀態下
我們也能夠看清對方的狀態
而讓情緒風暴過去
不隨之入局而受傷

萬一我們已經受了傷
作者建議是鼓勵當事者說出來
找對值得信任的對象
這對象能夠同理並且不評斷
不會因為這些事件
貶低你

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
他陪伴你
重回那個場景
見證你的痛苦

請格外珍惜這些時光與空間

傾聽及陪伴非常非常秏神
這點,我是清楚的

那,為什麼一定要說出來
或是辨識出來呢?
書裏有好幾個
已經是五六十歲
卻深深卡在學生時期
甚至是孩童時期的傷痛裡
以為記憶封存
不要去感受就會過去
不會過去的

我個人簡單歸納
會有兩種狀態
一個,你會在沒準備時
那個傷痛會跳出來猛咬你一口
另一種
你會對些微的類同
都會杯弓蛇影,恐懼再起

我們有時候在人際互動裡
你可能聽過
有人會說某個朋友很難相處
處處地雷,動不動就玻璃心滿地
這很可能就是
那個記憶看似結痂
其實在裡面化膿了

那個心裡的自己
好小好小沒有長大阿

讓自己沉默
這策略很糟
會滋養你的那些事件
帶來的情緒感受
然後好似歸檔
其實在你心裡
活躍非常

所以呢?

脆弱吧
願意讓自己受傷的能力
裡面是真正的勇敢阿

關於哀傷這情緒
我節錄作者原文:

「哀傷無法被治癒,只能繼續被攜帶,在你的生命中,哀傷不需要克服。…失落與悲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期待著他,繼續在生命中前進。」

另外,我不熟悉的是
作者在不重要的角落

提到這段:
「互相比較和把人踩下去,都是防衛機制,讓我們不需要去感受底下的核心情緒羞愧。」

而我沒記錯的話
在那個能量表裏
羞愧是最低的能量

既然如此我們要格外小心
提醒自己無意識有這行為出現時
趕緊觀照自己
是有什麼,觸動了防衛機制

相信我
當你真的辨認出來
你真的就往復原療癒的方向移動

讓我們盡量往高能量的情緒前進
讓情緒真正成為你生命的導航器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你有「工具人」的特徵嗎?


你會看到
有些人,常被侵犯界線
白話文叫做工具人
不一定是渣女養的
泛指朋友覺得你個性好
好說話
拜託你什麼,你都熱心助人
都是這範疇



我用我的方式來說:

你讓對方覺得你時間不重要
你讓對方很容易對你提出要求

你要回頭誠實問自己:

你為何言行不一?
心裡不舒服,卻說不出口
每一個人都喜歡你,很重要?
為什麼不喜歡你的評價
一直在心裡迴盪
當一個完美的人,好處是?
明明知道,完美不存在
卻一直要奮力維持這個形象

我想初步可以練習:

練習真誠的說出自己想要或不要
接受自己真的不完美

再來可以開始:

盤點你有哪些關係需要設定界限
有計畫地逐步斷捨離不恰當的關係
堅定而持續地伸張你的需要

好喔。
其實阿,什麼人好相處?
就是言行一致的人

當朋友清楚告訴你,哪些是地雷
而不是處處地雷
他對自己有自信
因此你也不用處處字斟句酌
擔心敲碎了他玻璃心

那麼,先讓我們自己
變成這樣強大的人
你會發現
自己好,周遭的朋友都變好了喔

喔,我還想補充:

別沒事問人家隱私
比如要不要結婚?薪水多少?
也別在朋友找你訴苦
劈頭說,要正向思考阿,別想太多

如果你好不容易撥出一段時間
請你好好珍惜陪伴他的時光
你不用做他的救世主
也別想什麼樂觀建議
就,單純的,同在,這樣好嗎?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不上班工作,給自由工作者,


這作者絕對是工作狂
疲累昏厥到跌倒
門牙斷了

這書編輯的很好
讓人很輕鬆自在看故事
看重點
因為不止畫線還比本文放大三倍
真是體貼高齡化的讀者耶
「好吧,我是」

作者歸納的低潮警訊
我想大家都體驗過
他建議:

1,放空暫離日常
2,整理房間換環境
3,整理工作紀錄。

如果你想要擁有本書最後一句

「取捨怎麼過日子
是自由的責任
也是自由的權利。」

那麼你得先搞清楚
工作負荷量有多少

在踏上自由工作者
更要先搞清楚
你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比如他提到,我歸納為

1,從生活反推工作的作息
2,設定賺錢的上限

這樣你才能確定

你的工作的意義
為了什麼目標而工作

畫出界線範圍才能取捨

這考驗你
1,哪些該做,哪些事不該做
2,勇敢暫停,學會享受過程。

很多推薦文
幾乎都會提到這一句

「自由工作肯定自律,但不是天賦,是後天學習。」

甚至在我的臉友同溫層
有一段時間
也常出現這一句
原來是出自這本書

有些段落,我覺得理所當然
但可能也需經歷過的人,才理解
我還是紀錄一下好了
以下是原文:

1,學會不用財富多寡來衡量不同的人生。

2,為了錢工作,最後也只賺到錢而已。

3,維持健康的人際聯繫,有能請益的夥伴,讓我們能熬過困難時刻產生勇氣,承擔風險。

我覺得書中有一個巧思
書,分三大部分
工作與休息
時間與金錢
同伴與未來
在每一部份尾
都有一位與他對談
針對這部分交換意見
有趣

全書我最喜歡這段話的概念

「或許投入不成比例的時間和精神,只做出一件看不出成功還是失敗的事情,但正是這種願意付出真感情嘗試錯誤的努力,才能找到嶄新的生存之道。」

讓自己成為懶螞蟻
有意識的更動慣性
對結果放下得失心
做些看似沒終點的「無聊事」
讓人生畫出不在計畫單上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