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你突然發現朋友不見了?


在生命中,友誼重要性不會少於伴侶關係,從小到大的閨蜜或是兄弟,都是伴隨我們成長過程裡的重要他人,只是各個階段如火車過站,彼此篩選也彼此失去。

在自以為堅固的朋友圈裡,突然發現自己被遺忘了被丟棄了,那種感覺很難以接受,不理解自己是哪裡不夠好,或是自己哪裡疏忽了朋友,畢竟我們都曾患難與共,杯酒盡歡。

但我想很多人到了某一個階段,一定會有想要不委屈自己,不再承接他人的情緒悲歡,不想為了友誼處處忍讓的階段,如果自己內在貧乏無趣,或是內在態度以為這個社會都要與你為敵,你也真的跟臭掉的雞蛋,朋友相繼敬而遠之,拋下你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局面了。

我們都會到了這階段,開始去釐清彼此價值觀是否相近,對某件事的觸發內在情緒是否角度相近,這麼多的盤根錯節,有大把的無聊時光,可以浪費在他人身上,解釋因果脈絡看法想法,加上時間心力越來越珍貴,深入對話又非常耗損心力,這樣不如留下靈犀點通的朋友吧!

人生好像簡單點,行李輕盈些,畢竟我們不是菩薩能夠照顧這麼多的人,我們會開始篩選「正面」影響的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益友,儘管可能會有意見衝突,甚至七竅生煙的可能性,都沒關係,因為你知道他可以帶給你生命的正向力量。

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把自己成長成鑽石還是臭掉的雞蛋,該內修的功課還是得靠自己,是吧?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究竟我們要謙虛還是自信?


最近林昀儒這場勝利之戰,真是世紀之戰,如他所說面對最偉大的球員馬龍,27面冠軍的對手,是帶著挑戰的心態迎戰。哪一個上場比賽不想贏?哪一次挑戰不想成功?

在行為科學領域,特別愛研究成功者的特質,所以你打這個關鍵字,跳出一大堆十二特質七大習慣八大關鍵…之類。不過小林同學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成功特質,我著實著迷於他的禪意的「定」,在22歲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在剛強勇猛的年紀。

在勝利之後受訪,外媒稱呼他是沉默殺手,在他得分時沒有太大的情緒或手勢,不讓對手感到懊惱或挑釁,反而在他失分時會出現萌樣,告訴自己記得失敗的軌跡,下回不重蹈覆轍。

所以讓我們思考,自信跟謙虛的兩者差別何在?有人嘴上說謙讓,沒有啦只是好運,但你可以看見他不經意的行為裡,有傲慢的理所當然;另一種人他不會特別提及,也不急於告訴你,他最近的豐功偉業,更不會跟你說他打敗了誰,把對手跟自己好好地分析一遍。

但當任務來臨,兩者在心理狀態更是迥異,一種是絕對沒問題,雖然有些困難在眼前,而謙遜者會告訴自己,我會盡心盡力,但盡全力之後,成事在天,是一種積極而不必然成就在我的平常心。

這件事很重要,大多數人還在積極建立自信的階段,畢竟我們養成的假體教育,滿受損受益,這是一種成功了不允許自己開心的壓抑,是一種你沒有攀越到世界高峰,階段成功是不值得鼓勵與肯定的病態。

所以每一個階段用盡全力,無論失敗或是成功,都值得慶賀,因此你會知道,勝利了有很多因素因緣俱滿,失敗了也是一種珍貴的學習,在這樣薰陶自我覺察對話下,你就會分辨,自己是自信還是謙虛了。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放手去活,盤點你的人生




我看過他好幾本書,比如UP學、練習改變等。從書作者簡介,目前是企業教練,背景是UCLA行為學博士。

我想他從事教練工作,最大體會之一可能是與西方文化迥異的「無常」這個觀念,書裏在前面跟書尾都提到這件事,也帶出他寫這本書的動機,是討論人生懊悔。

如果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怎麼判斷人生中的機會,值得冒險嗎?他在書裡有一個這樣的表格,看起來很簡單,但當你建立這樣覺察時,我覺得威力無窮。表格參考我手畫的便利貼。

我猜這表格是他的重大事件體驗而來。他這輩子都沒列下衝浪高手的「渴望」,在「抱負」裡,也沒真的花時間,重複練習衝浪技巧,但卻在當下的「行動」裡,決定衝巨浪,結果造成頸椎骨折,幸好康復而不是以癱瘓終其一生。

另外我喜歡,一個清單是書裏有40個選項,都是正反對應,先刪去不合用或不在意,剩下就二選一。例如深刻、膚淺;受雇、自雇;已婚、單身;出差、在家工作…我看到不公平,對應是我已經看開了,我整個笑出來,這件事果真是年紀大了,就懂的真理?我也跟著做,真的是很愛做測驗的職業病阿!我選擇的如貼圖照片,很感恩自己,我的生活樣貌,的確朝著這方向前進阿!

還有一個我倒是躍躍欲試。書裏叫做「獨門絕活天才圓桌會議」。找6個彼此熟識的人,到你家客廳,輪流說出,你認為自己最獨特的才華,另外5個人必須給予回應,不能跳過不答,如果不贊同,就必須提出他們的看法。很像世界咖啡館,不過每一個人都得當桌長。

我喜歡他在不起眼的地方寫:「找到你的才華需要時間;你的獨特之處,可以成為你的才華。」。這就是我之前貼文提到的比較,比較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而不是勝負高低,畢竟我相信老天爺派你來這世上,總有你的使命與功課。

至於他博論寫成功人士要必備的特質本來只有四個,後來當企業教練後增加為六個,我覺得還好就不贅述,網路上應該都會有人筆記,有興趣就去問問GPT-4也可以。

不過可能因為他職業所故,特別提到詢求教練協助,是人生貴人,或是老師的角色,而不是示弱的行為,是為你的人生打破慣性的必要途徑。

這概念我不能否認,畢竟我也正在做這件事,也呼應那個表格的渴望一欄,在27年前人生使命就提到,激發他人的貢獻與光采,使愛和力量永遠延續。

最後,書裏的幾項練習,我發現我在會談裡,確實跟我的會談者盤點過,但我確認我之前沒有看過這本,這時候我感恩老天爺,給我的天賦與思考能力阿!在會談裡,我的確會忍不住設計小練習,讓他們打破與看見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