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人生裡,最珍貴的是被專注傾聽



有些答案,是無法被催出來的
它需要時間、需要空間
也需要一份不被評價的安全感
這樣的陪伴,就是我願意提供的

我是一位生命教練
從事這份工作已六年多
在那之前,我在企業裡擔任顧問二十年
習慣站在系統與架構的高度看事情
但我始終更在乎的是
生命的立體與細節

我看過無數優秀的人
在外面成功,卻在心裡迷路
也看過堅強如你
內在其實悄悄在苦撐

而我所做的,不是給你建議
而是陪你走過自己
也不太確定的階段

你不用一次就把話說清楚
我會等你慢慢說
那些說不出口的脆弱
模糊的卡住
總反覆出現的難題

你不用立刻想出答案
我也不急著帶你去哪裡
我們會一起走進來
慢慢地,看見它、理解它、轉化它

很多人從小就學會了「自己消化」
你也一樣嗎?

但其實,情緒不是問題
不被理解才是

當有人在場、有人接得住
你會驚訝自己
原來也能溫柔地和內在和解
讓過往的卡點
成為下一步的推力

如果你渴望讓自己活得更有可能性,
若你願意讓曾經的受傷與混亂
轉化為人生的養分
那麼,我在這裡,很願意陪你


你不用已經很清楚要改變什麼
也不用等到哪天「準備好了」

只要你願意
你的每一份嘗試與自我照顧
都值得被尊重與珍惜

主頁上有我的 LINE 與 email
請用你最自在的方式,踏出第一步
一切都會剛剛好,在它準備好的時候

我相信,真正的改變,不是激烈的翻轉
而是一點一滴的回到自己

願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此刻
就像走進一間靜靜等著你的會客室
我已在這裡,等你

如果你對自我覺察有興趣
可以點擊「自我覺察」標籤
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想法
或是自我療癒與滋養
祝福你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自性的前提是自我滋養


最近,會談者們
都談到了「自性」這概念,

我們都知道
當說了「什麼」是自性時
就確定與自性遠離

如,蘇格拉底說的
我知道一件事
就是我一無所知

基督教義說
愛鄰人如愛己
但你真分辨的出
愛己跟自私的關鍵點在哪

因為我們都沒開悟
不了解涅槃是什麼畫面
所以我們決定
距離遠一點來談這件事

因循每一個會談者
身處的生活經驗與事件不同
核心議題也不太相似
因此我邀請他們觀察的方式
以他們方便為主

某位我邀請他紀錄
自己身體的訊息
觀察距離我們最貼近的肉身
是否用意志力去驅動或壓抑

另一位我請他寫情緒日記
在每一個事件裡
我們討論煩惱怎麼生滅
內在聲音是如何轉變

而另一位即將面對沒日沒夜的專案
我請他先看著想法
先回到不貼標籤
放下每日三省的慣性就好
等困難任務完成
我們再往前推進

這幾位看起來
回家功課練習都不一樣
但在我的概念裡
其實是一樣的

像即將要去上理情療法
我不是要學如何轉念對話
也不是要去理解非理性信念
這些理論跟步驟
都是清楚可執行的方法論

但我是好奇
若佛法告訴我
本來面目本自具足
那是怎麼被遮蔽

我很肯定不會直接得到答案
但會有新的刺激跟迴路

如果要用具體例子
我依稀記得「榮格自傳」裡說到
他小時候偷藏的石頭
讓他覺得世界上
只有他知道這個秘密
感覺自己擁有了神力

過了很多年後
他在高高的儲藏室裡找到這個盒子
完全忘記這件事
他覺得這是發展原型個人主題化
很前面前面的萌芽事件

有時候我們似乎很清晰看見自性
但更多清醒的時間,是睡著了
那,如何達到真正的「清醒」?

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知道一定得仰賴
覺察與內在對話

昨天,我在翻閱這位會談者
好多年前寫的感恩日記
我們正在著手進行撿擇

一方面我想要更深入看見「他」
把要帶著走的,收起來
有益於下一個人生可能性
另一方面
來觸碰「此生何來」的疑惑

在我們開啟會談前

他已經成功實踐太多次
既賺錢又熱情還很擅長的生意好幾輪了
我應該用比較美麗的詞藻叫做「天命」

他有點,膩了
因此我們邊走邊看

慢慢摸索出一條
名為,讓生命自然的流向

這意味是全新的生活模式
與給大腦新的刺激
塑造新的迴路

相信我
這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

如果我用商業語言來說
它不是第二曲線的變形

是完全踏入陌生的藍海
但藍海很大機率是死在沙灘上
放在心理機轉上
非常需要強大的自信掌控感

因此,當我看見藍色這一則
特別有感觸

藍色字體回映我心裡想的疑惑

我的內在宇宙
是有什麼在驅動我的周遭
共時性用各種面目
指向同一個方向?

下面黑色那一則描繪出
我的會談者「們」
共同的社會角色

他們傾全力扮演好
他們的社會角色
適時適地的穿上合宜戲服
照顧好他們的人際網絡裡的各式關係

而我

努力陪著他們
跟自己慈悲相處
寬容自己

可能要褪去什麼遮蔽
自性就會看見了她的蹤影

因此我命名為神性的滋養
儘管我還沒看見它

註:節錄經當事者同意
如果你對自我覺察有興趣
可以點擊「自我覺察」標籤
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想法
或是自我療癒與滋養
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