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究竟我們要謙虛還是自信?


最近林昀儒這場勝利之戰,真是世紀之戰,如他所說面對最偉大的球員馬龍,27面冠軍的對手,是帶著挑戰的心態迎戰。哪一個上場比賽不想贏?哪一次挑戰不想成功?

在行為科學領域,特別愛研究成功者的特質,所以你打這個關鍵字,跳出一大堆十二特質七大習慣八大關鍵…之類。不過小林同學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成功特質,我著實著迷於他的禪意的「定」,在22歲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在剛強勇猛的年紀。

在勝利之後受訪,外媒稱呼他是沉默殺手,在他得分時沒有太大的情緒或手勢,不讓對手感到懊惱或挑釁,反而在他失分時會出現萌樣,告訴自己記得失敗的軌跡,下回不重蹈覆轍。

所以讓我們思考,自信跟謙虛的兩者差別何在?有人嘴上說謙讓,沒有啦只是好運,但你可以看見他不經意的行為裡,有傲慢的理所當然;另一種人他不會特別提及,也不急於告訴你,他最近的豐功偉業,更不會跟你說他打敗了誰,把對手跟自己好好地分析一遍。

但當任務來臨,兩者在心理狀態更是迥異,一種是絕對沒問題,雖然有些困難在眼前,而謙遜者會告訴自己,我會盡心盡力,但盡全力之後,成事在天,是一種積極而不必然成就在我的平常心。

這件事很重要,大多數人還在積極建立自信的階段,畢竟我們養成的假體教育,滿受損受益,這是一種成功了不允許自己開心的壓抑,是一種你沒有攀越到世界高峰,階段成功是不值得鼓勵與肯定的病態。

所以每一個階段用盡全力,無論失敗或是成功,都值得慶賀,因此你會知道,勝利了有很多因素因緣俱滿,失敗了也是一種珍貴的學習,在這樣薰陶自我覺察對話下,你就會分辨,自己是自信還是謙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