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有點艱澀但值得閱讀的書


比「中年之路」更艱澀一些
所以的確是補充跟擴展的闡述,

中年之路前半本是提出個體化
與破題為何中年會不順心

這本看目錄索引
完全嗅不到艱澀所在
隨著繼續翻閱
我感到似懂非懂

畢竟榮格在談論到宗教與神
也是艱澀難懂
作者大量引用榮格的段落
但我卻看不出是呼應還是提出疑問

可能是我在榮格述論
先備知識不夠
所以我無法共鳴或是好奇

我用我的話說
希望能沒有誤解作者原意

裡面大量的美國現象
及宗教的發展
作者認為最重要有兩件事

恢復個人的權威
找到自己的靈性

在第一件事
提到了
為何不要崇拜偶像
因為那是一個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總和
而沒有經過你自己的親身驗證

這有非常多的辯證與歷史篇幅

書中原文:

「越來越遠離個人真相的驗證
轉向肯定既有形式的信仰
而不是原始體驗的直接感受
所以從祁克果到尼采再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得出的結論眾神已死。」

我覺得這裡指的神
不是我們說的神明
會不會就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一輩子,將自己投射在神身上
而忘記了我們自己
可能有更什麼的神性?

「我有一個內在的自己
我以前對他是一無所知的現在
一切都走向那裡
但我不知道那裡會發生什麼事。」

但困難極了,我想
把自己交付宗教
讓我們個體有安全感
如同我們前半生
習慣攀爬的事業梯子

或是父母期待我們
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人生

因此作者說
父母權威子女的職涯選擇
是一個偽善
因為只是讓子女到了中年
複製他們已經不愉快的過往中年罷了

所以你必須要找到
自己內在的權威
我猜就是中年之路
提到的個體化這件事

書的原文:

「在人生的下半場
自我會周期性地被召喚
去放棄認同他人的價值觀
而這些價值觀都是被周遭世界接受和強化的

自我的最高任務是
超越他自己來服務靈魂
真正渴望的東西
而不是服務那充滿情結的自我
和文化的價值。」

接著是
找到自己的靈性

我覺得有兩件事
可能是途徑

一個是孤獨
一個是寧靜

書裏這樣描述

「德語的寧靜
直接的翻譯就是放下的狀態
佛陀的寧靜容貌是基於
他認識到追求控制支配和螳螂當車的愚蠢。」

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放下
才有可能放下掌控感
掌控感在佛學裡應該是我執

「孤獨並不妨礙陪伴
因為陪伴
只有在每個個體
都記得自己的個體性時
才能茁壯成長。」

作者提到你需要一個能夠陪伴的人
陪著你去看看自己的靈性

在痛苦中
你的自我是如何運作
有什麼是來自複製的信念
或者是生存策略
更多是投射在事業抓取
來麻痺自己
真正靈性的探索

終於有一段榮格說的
比較像人說的話

「我們不能按照早上的設定
來過下午的日子
因為早上重要的東西
在晚上將變得微不足道
早上真實的東西在晚上將變成謊言。」

這好貼切昨天跟氣質美女聊天
我們交換的上半場心得

他說他最討厭當責
我說我最怕積極進取
企圖心旺盛

然後我們兩個相視大笑
多諷刺的謊言阿!

而找到自己的靈性上的成長
意味著
我們必須自己梳理
各種可能性
找到我們有所共鳴
由我們的經驗所確認
而非他人的共識的東西
並願意堅持那些
對我們來說以證明為真的事物

你必須學習孤獨
好好沉澱而檢視
過往你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你是如何走過荊棘

哪些痛苦讓你茁壯
他們代表了對你而言什麼意義

我寫的這麼直白
真正有文采的作者
是這麼形容的…

「要從心理上解讀世界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具反思性的解讀自己的生活
辨識那些隱藏的動機
舊有的潛在意圖
複製的模式
投射到他人身上
未活出的人生等等。」

難怪本書收在對靈魂的十個問題
果真是巧思阿!

十個問題就去翻上一則心得吧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AcH2oZHKk/

或是你問你的AI助理也可以
我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