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專業人士的喪鐘?「就業的終結」



        這本書一翻開來看作者介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你不是一定要創業,但一定要擁有創業家的思維。為這本書下了最佳的註腳。泰勒他本身見過世界各地的幾百位創業家,根據與創業家的第一手互動經驗,寫成了這本書。與其說他鼓吹創業不如說是為專業知識者帶來一個即將來到的衝擊提醒。


        在序言裡作者問讀者:究竟我的大學同學和我所認識的創業家之間有什麼差別?其實差異不大,他們都滿懷報負,聰明過人。但在我跟他們共事過之後,差異就變的明顯了,那就是期中一群人把槓桿和支點放在更具策略性的位置。


        這本書共分五大部分,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就業即將終結?首先先定義JOB工作與創業的差別,他說創業是指連結,創造和發明系統,這個系統可能是人構想或是流程。工作就是依循別人所建立的系統提供勞務行為。這句話其實點出了專業知識者是在創業家制訂的遊戲規則裡如倉鼠般的奔跑,而且還得到的自由與分潤極小。


        作者認為軟體科技的興起,降低了創業成本。比如以往大排長龍打電話現在每個人都有手機,或者你只需要極低的成本就可以與世界各地做連結,這是創業家的好消息,也為專業知識者帶來了工作權繼續的危機,非常容易的被地球另一端的,只要他能提供相同專業服務所取代,只要競爭者成本更低。


        除了勞動提供現象符合地球是平的概念之外,就業者還面臨到工作型態的轉型,在第38頁引用的發佛商業評論的「庫尼文架構」將工作分成4大象限。我們所理解的專業知識者,如律師醫師等是解決因果關係清楚的工作,但現在的多變環境,因果關係是事後才知道,甚至分不清楚的錯綜複雜的狀態,不過學校儘管高等教育確是訓練前者,因此未來環境裡的JOB,是一定會遇到質變的轉型。


        在第二部「為什麼找不到工作」這張章有一句話很值得深思:如果我有1小時時間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是什麼?帶出了解決問題的兩件事:瓶頸與系統是什麼,(這段講的系統不是指IT,是指架構或是流程)例如花非常多時間上健身房,但吃的不健康也睡的不夠,卻以為可以達到健康的目的,就是誤認了瓶頸與系統。


        如剛剛我們提到未來必將是質變的轉型,因此花高昂成本獲取文憑卻無法解決企業經營的實務困境,欠缺的瓶頸就是「創業技能」作者並沒有提出具體的技能有哪些,但他舉了巴菲特的價值創造投資法,知識工作者可能得先去觀察已經成為富翁的創業家思考模式。作者說網路的興起,不利於就業者卻對創業家是最好的機會來臨,為第三部曲創業思維揭開了序幕。

         為什麼創業這麼難呢?是因為人性,我們都有損失趨避的傾向,意即獲得一塊錢的效用比不上失去一塊錢的痛苦,作者在文中巧妙的將這心理現象與後面的「千萬別當火雞」的例子串連,好似在提醒讀者雖然工作部保是一個巨大的變換,但很小機率發生的事件,例如失業不是不可能發生,如同火雞在感恩節前夕都會覺得日子越過越好,卻不知道死期將至的諷刺。在前面提到文憑無用論之後又再一次用火雞例子,提醒就業者的危機。

第四部 不靠一流學歷出頭天

        這章節談到長尾效應帶來的客戶需求因為獨特及分眾市場,以企業模式不符合經濟規模,因此忽略這小眾市場,創業者只要抓到這樣的獨特定位及差異化就絕對可以養活自己,加上網路有太多支援清資產的創業需求軟體或平台,成本輕微下帶來的利潤就很可觀,例如你要出版一片CD,無須花鉅額的通路費上架,只要放上網路銷售即可,(前幾天我也參與了一個打鼓劇團的募資活動,讓提供服務者用很小的成本與市場接軌,或者自媒體的興起,已無需付高額的通路費用等),這些都促進了創業者的進入市場試探水溫。

        那創什麼業呢?作者在八章下的一個標題:每天都有新市場!書中舉例的核心還是在於運用網路的連結,觀察網路使用者的需求缺口(像我所看到的,以前寫書評的,因自媒體需求而開了一堂「如何出版自己的書變成暢銷講師」)


最後一部曲創業的高報酬路徑

作者下了三個次標,更高的報酬,更多的自由以及更有意義,為這本書做了強而有力的結尾,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不管是否正踏上創業的路,都可以拿來檢視自己,在書末的叫做「成功人士一次做90天的規劃」段落裡,有一些行動表單與步驟,很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