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心理偏誤-





這本書充滿了心理偏誤與學說論述,書中更舉了相當多的金融圈裡的重大弊案及數據,是一本含金量高的書,原來作者是哈佛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主任,還得到社會類終身成就獎的一位學者。
以下我挑選了8個重點作為本書摘要:

在第一章,賽車和修車:一開始以1986年挑戰者太空梭發射失敗為開場。現在我們知道是O型墊圈與低溫氣候有關。僅管我們都知道要不受眼前所限,要能看到框架之外這件事,但實際遇到問題,我們對自己因為過度自信,以及習慣性的對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深信不疑,而非常容易忽略「數據」帶給我們的資訊。在P33頁裡舉了一個影片為例子,剛好我看過其中一支,是紅白球衣兩隊傳球,要我們數白色球衣傳球了幾次,最後竟然有一個穿黑猩猩裝穿越其中長達10秒,我卻完全沒有注意,這現象就是有名的「無視盲點」,點出了作者想要說明的後續章節。

動機盲點:這名詞描述的是一個結構性的失敗,只要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就容易忽略他人的不道德行為。比如我們常耳聞,德高望重的主教有性侵犯罪事實,但整個結構對這件事都選擇避而不談,因為事跡敗露會嚴重連帶影響自身的形象,就是所謂的共犯結構。因此在商業組織中,如何避免呢?作者提出的建議是:領導者一定要提供足夠的誘因,讓舉發者獲得利益,並塑造組織無法容許這類行為的最高行為準則,避免共犯結構的形成並且讓其盤根錯節。

在整個產業的盲點章節裡:作者舉了學術圈例子,任何假設性的實驗可以用量化資料來顯示成果為何,是否可以進一步建構模型,甚至將這過程披露建立起自己的學術地位,審核者或其它研究者可以用是否達到「統計顯著」,來對實驗成果的資料分析是否值得可信來作為評斷標準,但是儘管如此,在「自利偏誤」的人性考驗上,不只個體會篩選資訊,整個產業也會形成一個共犯結構,對顯而易見的錯誤視而不見。

作者把魔術師、扒手、廣告人、政客和談判家放在一類,是因為這些人最善於就是「誤導」,因此破解方法是確認目標、確認真正想要的有哪幾個,並且將這幾個來分出優先順序,必要時可以當作談判的割捨項目,再來就是各方案與目標的相符程度,這時較理性的有利選擇就呼之欲出了,也就能跳脫了對方為了誤導所設下的陷阱。

還有「滑坡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溫水煮青蛙,對於重要的資訊往往視而不見,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在路上隨機攔下路人假裝問路,然後在路人認真回答的過程中,由工作人員抬著一扇門經過讓問路的實驗者掉包,有趣的是這路人竟然渾然不覺兩個問路者是不同一個人。這種滑坡效應也出現在我們全神貫注看「魔術」這件事上,他們都會藉由和善的聊天來分散當事人的注意力,這現象到底是怎一回事?作者說就是對自己「過度自信」,因此沒有覺察到重要的資訊被掩蓋了。

作者在「為何狗沒吠」這段落舉了一個「福爾摩斯」的情節,提醒讀者除了思考應該要發生的事情,更要注意為何沒有發生!常常我們習慣遺漏了「沒有做什麼」的資訊,為何有人闖進家門,狗卻沒有叫呢?由此來判斷這人應該是狗熟悉的,這類事件就稱呼為「遺漏錯誤」。我們大腦要在特定狀況下分析沒有發生的事情,對大腦來說很不直觀,因此如果能夠注意到沒發生的事情,其實就是做出較佳決策的技巧。

在第155頁裡作者舉了競標拍賣這件事,其實出價者給了自己難題,因為人性所致,最後結局絕對是一場災難,這時該做什麼?還記得前面所說,不做什麼立刻退場才是理性決策。作者舉了很多類似龐氏騙局(類似老鼠會)的金融詐騙案,如我們熟知的次貸風暴,當一個身無有利擔保品或工作薪資低廉的人都可以買的起房屋,獲得銀行貸款額度所造成的房地產景氣大好的狀態下,這類抵押貸款被包裝成債券性質轉賣出去,這一連串的銀行放款人員,購買債券的投資者以及銀行賺取了較高的貸款利率,榮景一片看好,可惜只要房地產價格反轉下滑,引起了可怕的骨牌效應,為何沒人看出來?當然是有,如前面說的自利偏誤以及動機盲點,都為這次的次貸風暴來臨,都成了推波助欄的幫凶一員。

在後面章節裡,作者還提醒領導者要注意「間接影響」意即重要關係厲害人的參與,讓理性決策更加複雜。

最後我想要替聽眾做最後一個摘要就是,作者在第11章裡,提出了三個問題:

1.你的組織裡有沒有無法自行解的問題?
2.若繼續拖延下去,是否會越來越糟?
3.有能演變成破壞性危機嗎?甚至發生時讓人措手不及?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很快的學習到避免前述這些心理偏誤,那麼至少先把這可預測的意外排除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