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那麼,你是誰呢?

作者這本書,以對讀者書信為形式,內文以短篇散文筆調,分21封信分享他對各議題的思考。

我不在乎信與信的關聯,但我喜歡這本書有別於他的其他著作,原因是揭露更多關於他的個人生命體驗。

財星雜誌記者問他,為何拒絕更多的演講邀約?不賺取更多的財富嗎?他回答:多出來的金錢要做什麼?

這簡單一句話,我認為是他有很深刻的自我人生探索與思考而來,當然也與父親是牧師,從來不會用金錢來衡量你這個人的人生價值為何。這樣的成長背景與他會出版一本,名為「你拿什麼來定義自己?」是有其脈絡可言。

他厭惡組織裡,總有人為你定目標,每一個「人」在組織裡,只是歸類商業運作流程,而漸漸失去身為人的創造力與獨特性。這感受的具體行為,是離開殼牌高階主管的位置,跳到學界再以「作者」為商業標籤定位。這細膩的人生探險決定,讓他寫出了「大象與跳蚤」一書的先創看法。

要持續維持跳蚤的能力,要深入認識自己才能,以兩三種不同專才型態,型成「工作組合」,來獲取生活所需的金錢。現在來看,的確越來越多的長才,不願寄居在大型組織裡。

這書裏我很喜歡幾個段落,比如:「為何業界領導人,認為提高股東價值可以激勵員工?拼命為陌生人創造財富,不過是愚蠢罷了。」,我覺得真是拆穿國王的新衣。

在討論人的價值,他提到愛默生,這位崇尚自然生活的哲學家,對美好人生的定義:「時常開懷大笑,博得智者尊敬,孩童摯愛,贏取直友的賞識,容忍偽友的背叛,欣賞世間之美及發掘他人之善。」我覺得好美好美。

還有,作者提到,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寧靜中理解過往經驗,我們需要時間與空間,反思過去一星期或一個月以來,哪些事情做得對,或者可以採取不一樣的做法。如果缺乏這樣的省思,永遠不會改變和進步,和盡己所能充分發揮。但大多數的我們,我想追著OKR  都來不及?何時會靜下來與自己做深刻的對話呢?

他說的知足常樂哲學,展現在婉拒過多場次的高額演講來獲取財富,寧可致力寫書與思考,無愧他其中一封信的標題:出於自願的貧窮,是幸運,用更多無償的志願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包括志工或是在家裡做的任何事情。

「為金錢奮戰,會殘害你的靈魂。」我想是花了兩封信的篇幅,討論金錢,他下的最好的註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