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我如何用諮商手法幫助你?


回顧我的實務經驗,確實這些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境。在場域裡,助人工作者與個案,會以建立信任關係後,彼此互動來形成對話,這方式是「完形治療」的基本取向。在意彼此的承諾,並帶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經驗,進入會談之中。

我會帶著不評斷的積極傾聽,理解你敘述的關鍵事件,賦予的關鍵意義,在這樣的對話流裡,我們明瞭卡住的困境,可能來自何處。

有些過往的未盡事宜,在恰當的狀態跟脈絡裡,引導你,回到當時沒有覺察的各種情緒,常常來襲的非常強烈,但我建立安全的結界,讓你在這場域裡,安全而安心的搖晃釋放,而我在。

有時我會依賴直覺,甚至是更多非語言的線索,回饋給你,除非明顯超出剩餘時間,無法蓋上盒子讓你安在離開,我會阻止對話。

基本上主軸方向,讓你主導,而我則不前不後的跟隨,有時候我也會使用短期焦點手法,面質你之前提及相同概念的事件,卻與此時當下的不一致之處,目的是陪著你去覺察,是否有些信念,或是標籤有所鬆動。

我期許自己能夠做到,像一面乾淨沒有扭曲的鏡子,如鏡相般同理與回饋,讓你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以及感覺到什麼。因為以存在現象學取向、歷程導向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所有的當下都無法預演與重來,過程裡的發現,無比珍貴。

但是「認知治療」仍穿梭其間,我們共同討論之後的工作方向,並盡可能的結構化,也讓你練習摘述我們對話內容,此時可以同時讓你,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並澄清出入之處,有時候我們在這裡,會延伸出有待處理的議題。

但過往經驗卻常常是我看見,坐在我對面的內心力量,不斷不斷地讓我驚艷,我不是在替會談者打分數,而是訝異於,專注內在深度的對話,可以帶來具體可見的前進。

在我基本假設裡,是「個人中心治療」的影子,讓你成為原本真正的自己,而我是陪伴者,而非指導性,這部分是非常需要磨練,跟精準地後設認知,來監視自己的言語,不讓過去犀利風格的建議顧問角色上身,因為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這本書讓身在實務現場的助人工作者,建構了一個龐大卻清晰的架構。從實務經驗裡,逐項回想比對,目的是能更清晰的看見,我能夠的界線,以及辨別,當事者個人特質更適合什麼方式,讓我們一同有勇氣,穿越目前的險境與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