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如何看待「苦」這件事。



心經,吳若權的看法。他引述傑德麥肯納一句話:「不真實的不存在,真實的永遠不會停止存在。」,果真如我感受,意識是道的同義標籤。

在解釋空即是色這段,用綠葉上的露珠滑落,你找不到那露珠,但你確實知道她存在過,會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畫面。這畫面讓我感受的是,我們常說的「愛」,或是「慈悲」。

吳說:愛的極致,就是慈悲心,而最大的慈悲,來自最小的同理。讓我深感同意,只是最基礎的同理,應該是自己,畢竟匱乏給不出愛,而如何嚴格看待他人,也必然苛待自己。

當常常問自己,為何這樣的情緒或是感受,你會知道「心」在哪裡,或許從這起步,才能看見起心動念的原由,以心理學的話語,是理解這「動機」是怎麼來的。當我們真的如實看到這些動機或是起心,才有可能在波動的狀態,看見它直視它,之後才可能進展到降伏與接受,而心理學語言,會說是調節與轉念。

轉念或是降伏其心,不是忽視讓我們起波動的心裡的苦,可能期許更精進是,沒有二元的標籤。當苦當是日常,日常就是變化,無論變化成喜歡或不喜歡的樣貌,我們都能接受,轉念而不抵抗並與之同在。

講到這,突然想到,下次別輕易對他人說「辛苦了。」,但不是之前網友說的,這句話是上對下的用語,而是「苦」這件事,是我們主觀的看法,我們並不清楚對方處在什麼狀態,而輕易的標籤化,看起來慈悲,其實少了同理。

吳提到自己怕蟑螂,如果把心比喻為環境,把煩惱比喻為蟑螂,把你的環境打掃乾淨,就可以遠離蟑螂。若套用苦這概念,可能連蟑螂都不該害怕,這件事太難了。我得承認我很怕蟑螂也很怕不得好死,無法健康餘命到善終,慚愧!

最後我很喜歡,吳提到一本「圖解心經」作者張宏實,引述古印度經典「梨俱吠陀」與「奧義書」的見解,認為薩婆訶是雙手捧供品,安置於火中,奉獻給諸神的意思,也是結尾詞,也是祝福,帶有安住不退轉的期許與承諾。真美啊!

補參考:

一般咒語是音譯,但心經是玄奘取經翻譯

三藐是多的意思

無是此經出現最多次的字有21次

全經共260個字抄一遍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