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界線下了一個明確定義:界限告訴我們必須對什麼負責,我們不需要為他人負責。因此除了對他人設立界線外,也包含跟自己的界線。前面有複雜的人際互動,後面的概念是自律。
有些關係裡,你很容易辨認自己的界線被侵犯。比如:欺善怕惡,喜歡操弄別人,侵略性強,不能聽到別人說不。這樣的對象,最主要的狀態是把自己的生活責任,投射到別人身上。
但,關係是互動而來,你必須去看見自己的軟肋,比如:害怕失去愛或害怕遭受遺棄,害怕別人的憤怒,害怕寂寞,被愧疚感侵蝕,可以得到某些回饋或讚許。有一個方法容易檢視,如果你的給予,不能在從內心感到純然的開心,你就必須重新檢視這條界線,到底存在於否。
書裡面有非常大篇幅引用聖經,如果你是基督徒,會更容易服用。
而我的看法是,人們容易界線不明,源自內心被認同的需求,因此當對方提出要求,你會陷入掙扎,無法說不,而真實的樣貌是,如果清楚界線的邊界在哪裡,反而讓你在各種關係裡,容易相處,那句老話:別人無法欺負你,除非你自己願意。
上面這一段看來簡單,實際操作上相當困難,比如我拒絕除夕跟我爸吃年夜飯之類,或是我具有耐心,等待對方做出選擇後吃到苦果,而我抑制住「為你好」的魔咒。
沒有界限,表示你允許任何人在你的人生畫布隨意塗鴉,而你的生命就浪費在,扛起不應該屬於你的責任。
但我想,先讓你自己練習,不當個好好小姐吧!至於各種關係的界線,我們總得浸淫後,知道箇中滋味,才會相信「界線」才是讓關係長久而良善的最佳處方,希望這條路,你不要走太久,苦了自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