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英美的統計
但也可以為新長青作準備,
作者安德魯史考特
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研究重點是長壽和高齡化社會
作者在導讀提到
他企圖是改變觀念
第一次長壽革命是預期活到七八十歲
第二次革命是超越傳統生命期的門檻
作者說需要再次把人類生命周期
概念正常化
我歸納為
第一個是面對這樣現象的用詞
因為用詞與概念連結
比如:「多數人因而可預期活到很久,走向第2次長壽革命。我們要改變老化的過程,以回應壽命延長。 是長壽社會非老化社會。」
在書最後面他引用維根斯坦一句話
語言的限度
代表境界的限度
沒錯,如果我們用老化高齡社會文字
就不會有活力更具有可能性的概念連結
那麼在個體上
也浪費虛擲了長壽的好處
第二個我覺得作者在闡明
多出來的壽命
雖然我們還正在體驗
多階段人生概念是一定正確
比如你會把退休後的閒暇
分佈在你自己人生各個階段
而不是傳統的在某一個企業
努力往上爬的價值觀
我看到這一句很有趣
時間夠長
黑猩猩也可以打造莎士比亞的作品
是不是讓此時的我們
感受到人生真的不再是
一次決定終生的沉重
對各階段的人生選擇
也能給予彈性的容錯率
我可以感覺出
整本都是嚴謹的人口統計資料
以及目前對長壽社會的想像
更坦言老年學目前還是荒蕪之地
但作者提出的六個原則
我雖然並不確切理解
但應該是一個方向
第一,具備長壽的知識力:
思考如何充分運用
紀錄進展
第二,與未來的自己做朋友:
你需要為將來的自己
投資更多
老化不是老了以後才發生
是持續進行的過程
第三,不一樣的老化:
長青課題的核心是
改變老化的方式
簡單說行為必須與過去世代不同
創造更好的變老的新方法
第四,運用現在有效方法並注意新資訊:
新見解可能正在醞釀中
終身學習及學習長壽生活很重要
第五,不要低估晚年的能力:
不要害怕變老
許多人享受不到
老年不如想像中的糟糕
請保持正面心態
第六,有付出有收穫:
來日方長
維持良好的健康越久
維持賺錢能力到老年
現在就有越多的選擇
不要為長期好處而短期犧牲
書裏有一個有趣
作者說長壽社會
女性願意哺育子女意願越低
因為壽命短必須盡速完成繁衍
但生命時間長
活出自己人生意義可能會更優先
我摘錄書裏我喜歡的兩段名言
一個是西蒙波娃說
人們常受到忠告要為老年準備
但如果只是用於存錢
選擇退休地點培養或培養嗜好
當退休日子來臨時
也不會活的多好
我對這句話的感受是
你應該現在就去做你想要的
而不是推給更往後的「退休」
讓我聯想到,人們常說
我有錢時,就會捐款
放心,他如果在普通時候
就沒有慷慨的利他行為
等他很有錢,也不會想到捐錢
另一個是詩人羅伯特,弗洛斯特
林中有2條岔路
而我選擇較少人
走過的那一條
造就完全不同的人生
前一陣子貌似黃仁勳說過類似概念
建議你選擇
看上去比較艱困的那一條路
最後我補充社會要做的事
讓老年勞動力參與前提
設計更適合的工作行動
並且把與年輕勞動力分割
讓不同年齡層不互相競爭
這是企業要努力的方向
這名字取得真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