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職場心理學-忠誠概念的重新定義!(五)





練習將「主管」當朋友

     一般熟知公領域上的積極表現,像是主管交代的事,部屬都放在心上;部屬以私人的金錢來代替小額的公支;懂得體恤主管年齡已大,將文件盡量放大讓他容易批閱;主管被上面交辦的事需要臨時加班,部屬自願犧牲下班時間來協助;主管有午睡的習慣,突然有內線進來,部屬會立刻先代為接起電話;就算是私人朋友跟主管碰到,也會介紹主管予以認識;在主管走進靠近座位時,會趕緊停下手邊的事,立刻站起來看著主管等候交辦;在公司裡的對外互動頻率會參考主管的喜惡來拿捏人際往來;在主管生日時,會集合眾人買禮物幫他慶生,甚至當主管有提到最近在迷哪一本書或是CD,都「順便」帶給他,這些舉止可能會被職場工作者認定為是拍馬屁的行為,其實將主管視為自己的知己好友,給予一樣的關心與體貼,就不會覺得這樣做是違背個性或個人的行事風格。與主管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只帶來組織的效益彰顯的正面成果外,也培養個人未來的領導特質的展現。


忠誠概念的重新定義

     不可諱言,主管一定會對親信有較大的容忍心,在親信部屬做出常人在一般性判斷時為不忠的行為時,不會立即被認定是不忠,例如部屬沒有遵照主管指示行事表現出「自作主張」的行為時,主管對親信的部屬認定為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表現,主管展現出來的領導風格是允許親近部屬有不同價值觀的看法,而對其他較為疏遠的部屬這樣的行為,卻會感到被越權與不尊重。

      原因為何?因為主管對親信有別於其他部屬的信任,在當下判斷時,認定部屬不會做出傷害他的事情,除非事後造成績效的負面成果,例如當部屬明知主管是依恃錯誤的資訊,而下達了錯誤的決策命令,親信的部屬卻不立即出言提醒。因此忠與不忠不單以部屬的行為看似是好或壞來做決斷,是關乎於部屬能否以主管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因此跟主管持相反意見時,只要謹遵守不影響主管的威信下,以較為細膩的溝通手法互動往來,主管會知道你的好意與出發點,如此即可兼顧專業倫理與職場倫理。

     若以身為主管親信的部屬不要因為已被歸類為忠誠部屬就掉以輕心,因為做出主管心中的不忠誠行為,其效果在主管心中不是加減分的邏輯。例如維護主管顏面的正向行為可以抵銷越級報告的不忠誠行為。在主管心中對部屬行為是有兩個獨立的計分版,若是不忠誠的行為累積至一定程度時,部屬歸類就會由忠誠轉變為不忠誠,這就產生了在組織中忠逆異位的現象。

讓主管願意重用你,能力是基礎,信任才是關鍵,這些觀察是經過筆者深入訪談各階級的經營主管群們及多年實際參與企業組織執案的經驗彙整的結晶,讓職場工作者能在這條漫長之旅依據職場羅盤而行,將每一次的職場經歷串連成自己人生中精彩而無遺憾的生命。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