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增加對自己的認識?


我們今天會談聊到
聊到自體實驗,

會談者跟我說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某個人只板手指頭關節左邊
經過幾十年
發現沒有任何後遺症
還發表了研究論文
這就是自體實驗

你也可以類比質性研究裡
各種以單一個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不過這件事讓我們延伸出
在對自我的探索與認識
何嘗不是?

蘇格拉底說的: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太合理不過

再套一句最近Ai的事
你不要怕不會用Ai
但要擔心你沒有痛點需要解決

這概念是一模一樣的

在我撿則會談者
這兩則感恩日記看到

你必須先有對自己
有無限好奇
然後有嘗試踏出習慣領域
無形圈圈的勇氣

去感受一個陌生模式
帶給你直接的五感衝擊

看起來容易?
不!

前提得你先跟自己有連結

你能分辨此時的感受
辨認出他們是什麼情緒
再往前找
再往更年輕時畫面搜尋

然後順著藤蔓往前摸瓜
你會發現
原來你有好多
自己都不知道的「信念」或應該

可能這條路失敗了
至於如何定義失敗
好像又是另一個「信念」


最多知道了自己
不愛吃麻辣鍋
拉個肚子就是

所以再有人推薦給你
世界上最好的麻辣鍋
你都能心如止水
因為你知道
自己的「守備範圍」

但困難在於
你必須有興趣
去嘗試這件事

為何有興趣
為何沒來由喜歡
為何真的不愛

當你真的一層一層剝洋蔥


這些外境事件
就不會干擾你
更談不上
會帶來困擾了

簡單來說
你得有學歷
才能說學歷是入場卷不重要
你得夠有錢
才有底氣說錢不重要

因為你知道
那是什麼感覺

就會真的
放下它了

沒有面對沒有接受沒有處理
而套上應該的假設

真的就離苦更靠近阿

註:截圖經會談者同意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會談者的會談回饋



這是會談者們給我的
「滿意度」評估耶,

這是會談回來
在賴上
得到他們的「文字」

無論是思考的周延性
或是認知的角度
也甚是看待世界的立身
都孕育成如今的自己

或者
這段時間
我剛好在看有關
中年個體化的經典作品
讓我回顧起
這兩位會談者的移動痕跡

不過他們剛好都不是
遇到什麼人生挫折
才找上我

只是開始好奇
自己個人的人生意義
究竟人生一遭
幸福感是什麼

是,你說的沒錯

只有酒足飯飽
才會思考這「沒意義」的事

不趕快去攻下山頭
去努力做好一個又一個專案
績效評估優等才是加薪途徑


或是趕緊簽下一個又一個講課

忙著趕路

而沒有時間讓靈魂跟上


但會談者們他們更在意的是

除了物質的加冕

桂冠的數量之外


但他們更在意的是


有沒有自己可以

更突破一點點的地方

有沒有自己

老天爺給的考卷沒過關


有沒有自己真的

認識了自己

我們在一個又一個「危機」裡
去看見自己是怎麼
兵來將擋的行為慣性
在一個又一個情緒謎團裡
去找到跟自己疏離
遺忘好久的連結性

就像我有一個會談者跟我說
他發現
「求救」是一種能力

你必須要有錢
必須要有時間
還得有資源

錢,是真金白銀
時間,考驗你現在的餘裕
資源,驗證你對自我探索
想要認識自己更高的神性
有多強烈

三者皆有
才會來到我們助人工作者面前

看起來是他們對我的感謝
我每回都覺得像是「滿意度調查」

突然想到
以前講課我好討厭
課後評估表

我覺得我自己當下可以評估
在課堂上我是否
盡其可能盡心盡力
學員學習狀況如何
互動學習意願程度

現在我發現
會談者這種「滿意度調查」




重點還出其不意
開心程度跟中樂透差不多

#還是他們很懂激勵制度的心理操弄蛤
還有我不是總看見好的一面喔
我做研發總是要預估
失敗的各種路徑
我協助業務做客戶提案
永遠在圍堵被拒絕的可能性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有點艱澀但值得閱讀的書


比「中年之路」更艱澀一些
所以的確是補充跟擴展的闡述,

中年之路前半本是提出個體化
與破題為何中年會不順心

這本看目錄索引
完全嗅不到艱澀所在
隨著繼續翻閱
我感到似懂非懂

畢竟榮格在談論到宗教與神
也是艱澀難懂
作者大量引用榮格的段落
但我卻看不出是呼應還是提出疑問

可能是我在榮格述論
先備知識不夠
所以我無法共鳴或是好奇

我用我的話說
希望能沒有誤解作者原意

裡面大量的美國現象
及宗教的發展
作者認為最重要有兩件事

恢復個人的權威
找到自己的靈性

在第一件事
提到了
為何不要崇拜偶像
因為那是一個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總和
而沒有經過你自己的親身驗證

這有非常多的辯證與歷史篇幅

書中原文:

「越來越遠離個人真相的驗證
轉向肯定既有形式的信仰
而不是原始體驗的直接感受
所以從祁克果到尼采再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得出的結論眾神已死。」

我覺得這裡指的神
不是我們說的神明
會不會就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一輩子,將自己投射在神身上
而忘記了我們自己
可能有更什麼的神性?

「我有一個內在的自己
我以前對他是一無所知的現在
一切都走向那裡
但我不知道那裡會發生什麼事。」

但困難極了,我想
把自己交付宗教
讓我們個體有安全感
如同我們前半生
習慣攀爬的事業梯子

或是父母期待我們
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人生

因此作者說
父母權威子女的職涯選擇
是一個偽善
因為只是讓子女到了中年
複製他們已經不愉快的過往中年罷了

所以你必須要找到
自己內在的權威
我猜就是中年之路
提到的個體化這件事

書的原文:

「在人生的下半場
自我會周期性地被召喚
去放棄認同他人的價值觀
而這些價值觀都是被周遭世界接受和強化的

自我的最高任務是
超越他自己來服務靈魂
真正渴望的東西
而不是服務那充滿情結的自我
和文化的價值。」

接著是
找到自己的靈性

我覺得有兩件事
可能是途徑

一個是孤獨
一個是寧靜

書裏這樣描述

「德語的寧靜
直接的翻譯就是放下的狀態
佛陀的寧靜容貌是基於
他認識到追求控制支配和螳螂當車的愚蠢。」

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放下
才有可能放下掌控感
掌控感在佛學裡應該是我執

「孤獨並不妨礙陪伴
因為陪伴
只有在每個個體
都記得自己的個體性時
才能茁壯成長。」

作者提到你需要一個能夠陪伴的人
陪著你去看看自己的靈性

在痛苦中
你的自我是如何運作
有什麼是來自複製的信念
或者是生存策略
更多是投射在事業抓取
來麻痺自己
真正靈性的探索

終於有一段榮格說的
比較像人說的話

「我們不能按照早上的設定
來過下午的日子
因為早上重要的東西
在晚上將變得微不足道
早上真實的東西在晚上將變成謊言。」

這好貼切昨天跟氣質美女聊天
我們交換的上半場心得

他說他最討厭當責
我說我最怕積極進取
企圖心旺盛

然後我們兩個相視大笑
多諷刺的謊言阿!

而找到自己的靈性上的成長
意味著
我們必須自己梳理
各種可能性
找到我們有所共鳴
由我們的經驗所確認
而非他人的共識的東西
並願意堅持那些
對我們來說以證明為真的事物

你必須學習孤獨
好好沉澱而檢視
過往你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你是如何走過荊棘

哪些痛苦讓你茁壯
他們代表了對你而言什麼意義

我寫的這麼直白
真正有文采的作者
是這麼形容的…

「要從心理上解讀世界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具反思性的解讀自己的生活
辨識那些隱藏的動機
舊有的潛在意圖
複製的模式
投射到他人身上
未活出的人生等等。」

難怪本書收在對靈魂的十個問題
果真是巧思阿!

十個問題就去翻上一則心得吧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AcH2oZHKk/

或是你問你的AI助理也可以
我就不贅述了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在曹中瑋書裏,彷彿「看見」會談時我的模樣,


曹中瑋的書我看了好多本
每一本都讓我很有共鳴與感到支持

她說本來很想走TA人際溝通派別
因為有詳盡的步驟跟分析流程
碩士論文還以此為主題

後來翻譯到空椅法
覺得這完型很神奇
但對創始人弗列茲波爾斯Fritz Perls
強勢的諮商方式
覺得跟自己的個性不太合

直到後來參加兩位大師的完型工作坊
覺得自己獲益很深
開始踏入這個派別

本來擔心自己爬上了頂端
卻靠錯了牆
這跌跌撞撞的摸索
也是一種自我了解與碰撞的過程

 她說:對我而言
諮商就是2個人
在一種特殊情境中
真誠相會的過程

我非常與之共鳴

還有就是作者對完型的偏愛理由
第一個是一次次看到人們
擁有力量和潛能

相信個案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儘管完形沒有清楚嚴謹的步驟和章法
因此在工作中允許
自由與創意

第二個是在諮商中
享受那種無法預期
只能是當下狀況
與當事者共創與因應的冒險與挑戰

我猜這部分是作者的個體化的展現
因為她出身於家規慎嚴的公務家庭
她活出了她自己
而不是父母的價值觀延伸角色

書中提到齊克果這段話真美

「生命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而是一個等著被驚艷的現實。」

在提到諮商目標時
作者提醒諮商師
作者認為以她為例
最高層次的目標是

「我個人的終極目標是協助當事人
體會自己的能量
對自我肯定,並具有掌控感
進而能清楚覺察自己的內心和外在的環境
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抉擇」

天啊!跟我在民國85年寫的個人人生使命
概念一致
難怪我有一個會談者
他跟我在第五還是第六次會談
就提到他覺得我是完型派

但我只粗淺的以為
是因為我很在乎當事者
當下的情緒與對事件的感受

看到書裏這段話
才猛然察覺
我的確很多次
會突然說
我希望能夠讓你有對生命的掌控感

在寫類似的貼文裡
我也會出現
我相信他們會活出
屬於自己獨特的光彩

作者說踏入諮商室的人們
如迷霧的鳥
如何能訂定合理的諮商目標呢
他們目前為近程的生活受苦中

因此提醒諮商師
在紛雜的事件裡
保有清明的覺察

但不心急的分析
目的要讓當事者去經歷與看見

我有一個超理性會談者
會跟我抱怨
他一直都在抱怨相同的事件
感到對自己無力與憤怒

因此想要壓抑與條理

我也必須要很有勇氣
陪他再次敘說與整理

我告訴他
你此時有多脆弱
離開這裡
面對外面的世界
你就會有多堅強

然後在神奇的時刻
看見了移動

書裏這一段我也很有共鳴

「如果我對某某人有足夠了解
我自然會對他慈悲
但我對某人慈悲時
我會試著多了去了解他

表現慈悲的人必須有一定的安全感
以及擁有可以賦予他人關心的某種權位才行
少了自尊和自我肯定
可以付出的東西便所剩無幾」

我會說
貧乏的給不出豐盛
在這會談關係
最是考驗自己的內在是否圓滿

還有這一段

「必須有人傾聽認同和瞭解
如此人們才會認定自己是有價值的

他的生命與其他人一樣重要
也才會給他某種方向感
讓他在這個原本無意義的世界
找到一個立足點
敢於活出自己豐沛的能量
做一個既有原味又討人喜愛的人。」

這一段我不止覺得
可以給予他們感受到
自己存在的意義

更幸運的是
就算世界上沒有其他人知道
他此刻發生了什麼神奇

有一個人確實地看見
他們的生命韌性
如何在受苦狀態裡
破繭而出
而那個人就是我

另一個我覺得做的還不錯

知道自己的知識有其邊界
很多很多的事情我是無知的

所以我很能帶著空無一物的狀態
只看和聽當下實際的現象和訊息
當我發現當事人所說或表現出來
有落差或不連貫的地方

我會提問
讓當事人自己補上那缺洞
我也會謹慎的亦步亦趨
與之確認跟澄清
避免超譯而趕緊回到當事者的現實

接著書裏來到反移情
提醒諮商者要去察覺自己的價值觀或喜惡

提到歐文亞隆討厭胖子
後來儘管有一個胖女人算是成功個案
但個案在最後一次告訴他
感覺自己被差別待遇

要相信人跟人之間有很神奇的天線
你喜不喜歡這個人
很難掩飾
儘管助人技巧如此卓越的歐文亞隆都是

看到這裡
我恍然大悟一件事
難怪我的心理師朋友
告訴我,他會要先試談一次

因為要彼此感受彼此是否有緣

另外還有一個我覺得紀錄下來
可能對這領域的人有幫助

作者提醒
不要以為與當事者有共同經歷
可以更同理對方

這有時候是陷阱

因為諮商師可能有自己的傷口還沒癒合
或是自己沒察覺到的信念或標籤
你會容易將自己未竟之事
反移情在個案身上
去幫他過於詮釋
會剝奪了個案自己去經歷的珍貴過程

我暫時讀到第四章
最喜歡這一句話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人卡爾羅吉斯
做到全然接納他人
又能保有自己的真實一致

我能不能以某種方式
讓另一個人感受到
我是值得信任可靠的
而且在某種深刻層次上
我仍是前後一致的。」

好愛這一段

想到昨晚深夜翻閱的「死亡否認」
論閱讀難易

這本是散文阿

畢竟死亡否認是貝克一生代表作
如榮格的代表作
論心理類型,也是讓我讀的很辛苦
我只是讀者去貼近代表作
都如此動腦
他們是發展新的理論哲學
好令人崇拜阿

曹中瑋,完型諮商



作者提醒諮商師終極目標
讓個案能發揮自我獨特的生命意義
我很有共鳴

紀錄了完型是讓當事者
去體驗及重塑重要關鍵事件
由當事者生出新的視角與詮釋

但,絕對不是失控的正向思考
畢竟陰影是需要存在的
比如以我來說
我很喜歡自己的懶惰
但也欣賞自己的嚴厲

接著提到了完型的唯一技術
空椅法
書裏紀實工作時的細節

我像看小說一樣
跟著驚奇
沒想到更有趣在後面
夢境的處理

但這些必須是身在工作坊裡
才能體會作者
最後的收尾精彩之處
也才能感受這派別的美麗
如同一部好電影
我也只是看了
劇情摘要跟劇中角色描述

有些個案故事
我從自己參加的心理劇工作坊
或是家族排列
大概可以想像當時的氛圍與張力

行筆至此
我還想到 凌坤楨 坤楨老師那本書
「聽懂未被述說的故事」
也是精彩極了

如果想要體會
他的2026年工作坊時間出來了
有興趣的趕緊手刀去搶喔

在這些章節後面
我覺得這段原文很重要

「完形諮商並非刻意要引發出情緒
而是當事人需要親身在當下
經驗生命中未完成的痛苦事件

因為當時的情緒無法抒發
內在需求也未獲滿足
現在重新經歷
帶出事件發生的情緒是必然的。」

另外,我找到了一個答案

那時候在疫情期間
我的會談者詢問
是否可以線上會談
維持會談的規律性

我全部都婉拒了
我記得當時我的理由是
我不想浪費你的錢
我希望能完整感受
與你在同一個物理空間裡

為什麼我跟錢過不去?

在書裡這麼說

「諮商是把觀察到的情緒
非語言的訊息
以及語言不一致的現象
回應給當事人。」

我找到了答案

我是一個臉盲
其實也不是對細節敏感的個性

但神奇的是
我進入會談場域
當對方坐下來
我就全身細胞張開
感受對方此時此刻的狀態

後來,我驗證
我會感受當事人的生理狀況
大多是負向事件
比如頭痛、身體扭傷、胃痛、失眠、胸悶之類

所以,我希望「看到」會談者
雖然成本高些
但這是我的職業需求

還有,常常會談者會出現金句
當我特別指出時他們還會訝異
我請他們重述寫下來時
有時候當事者會忘記自己的逐字稿

這件事我感受到
在鬆動時
你用了神奇的鑰匙打開了心裡的迷宮

讓我跟書裏這一段很有共鳴

「頓悟需要當事人在諮商時
提供的實驗中
因親身經歷
而使其自身體悟的一種體察
才能成為行為改變的必備條件。」

我常會說

這些金句你在心靈雞湯常看見
但它跟你很遙遠
而現在
你真切的經歷並穿越
這樣的力量才會真實的擁有

在之後的會談時
這議題,就神奇的解決了

這也是讓我更篤信
個案絕對有答案在他的問題上
只是需要點時間和耐心

還有我更喜歡這一段話
這可是作者的老師說的哦

「塔克菲勒博士3天的完形治療工作坊
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說
完形治療強調諮商師
最重要就是堅持2個原則

一個是言行一致
第二個就是無知
永遠不要比你的當事人還努力。」

我是很想更努力啦
但,偏偏我的會談者
都是各領域佼佼者

我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臣妾辦不到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