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心理防衛,洪培芸



作者是中原體系,執業於心理診所,
之前暢銷書是微笑憂鬱,
這本談心理防衛機制。

作者列舉心理防衛機制有
「壓抑、否認、扭曲、投射、轉移、反向、控制、合理化、理想化、理智化及退化,而正向的是昇華、幽默及補償。」

生而為人,在面對人生課題,
我們一定得靠某些生存策略活下去,
因此,無形無色無味的心理防衛機制 ,是協助我們面對這些課題,
也帶著我們穿越巨大的壓力。

但真正完整會是,勇敢的剖析自己,
看見自己的需求及動機,
當風暴過去,
我們可以停止某些負向行為,
接納自己的陰影。
說來容易,路途險峻。

首要,

先涵容自己所有的情緒,
先放開是非對錯,
別立即落入善惡好壞的價值判斷,
因為當你落入二元化對立,
你只會更不喜歡自己,
這會離完整接納自己更遙遠。

書中列舉
我們常見的幾項
防衛機制下的負向行為,
旁觀者清,但當局確實沉迷。

例如購物成癮、藥物成癮或性愛成癮,
裡面有非常多複雜的情緒及需求,
可能有壓抑及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機制,
或是老公買禮物來掩飾自己的外遇,
目的是抵銷愧疚。

她還特別界定,
從1997到2012年出生的數位原生世代,容易網路成癮,是因為在社群網路中,
可以抽離了自己真實生活的不愉快,
其實不止這世代,
當我們在意按讚數,
其實也包含了我們期待
被喜歡及認同的需求。

談到網路世界,
還有常見的正義鍵盤俠,
去公眾人物的粉絲專頁發表言論,
看似對時事的針砭,或是回饋意見,
卻夾雜強烈的負面情緒,
這就是轉移及投射。

目的是把痛苦
轉移到不認識的人身上,
卻無力去面對真實生活中,
造成他痛苦帶給她委屈的人。

或是社會普遍讚賞理性,
面對壓力要求自己冷靜,
與情緒切斷隔離,
這會助長理智化的作用,
在風暴當下,
我們必須要事為先,
但一定要在有力量的時候,
回頭承認自己著實的受傷了,
當看見時,我們就踏上療癒的開啟。

而且我發現,
助人工作者越能剖析自己,
對待個案更是接納,
態度越是柔軟與謙卑,
因為以佛學來說,
我們都是未成佛的佛子,
而你中有我,
我又怎有辦法殘忍去評斷你呢?

書中提出的解方,
我覺得以正念概念涵之。

例如覺察而不是警覺,
看見自己的行為慣性,
透過呼吸中斷非理性信念,
承認及接納人性,
這樣我們就會接受,
光明與黑暗並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