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我愛的開悟者,寫給年輕人的信


太美了,這本克氏寫的書,

他是開悟者
他的世界我無從觸摸
暫時由文字當作載體
我猜,也只是看見指月的手指

我想原文節錄我喜歡的句子
但這個「我」克氏就會說
已脫離喜悅

「喜悅,是沒有那個想要的我
 當你想要佔為己有的時候
喜悅就不見了」

「如果你的覺知
是為了找出如何解決問題
為了要改變問題
或是為了想產生一個結果

那麼你仍然陷於自我
限於我的範疇
一旦我們尋求的是一個結果
不論透過分析、覺知
和不斷檢驗各種想法

我們依然限在思想之中
也就是在我
自我和我所想要的範圍內

只要心靈的活動持續
愛就不可能存在」

「生命是什麼
生命有意義有目的嗎?
難道生活本身
不能就是生活的目的與意義嗎?

生命是一種關係
生活則是關係中的行動
而唯有在生活中
我們才能看到真實」

以我的愚昧腦袋理解就是
吃飯睡覺喝茶
吃飯睡覺喝茶
不就是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

所以第一部你的自我和你的生活
小標是:

「如果你明白如何去活
那麼活著這件事
本身就已足夠
不是嗎?」

「無知的人並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而是不認識自己的人
一個人對完整心理歷程的覺知

因此教育真正的意義
在於了解自己
而不是仰賴書本知識與權威」

看起來是保持覺知
書裏的覺知可能比覺察更細緻
他有提到專心於全神貫注的差別

他認為專心是醜陋的
因為是抗拒什麼
因此有被強迫
而全神貫注是

「全神貫注是整體的一種覺察
是看著每一個思想
每一個行動
沒有所謂的分心」

在這個定義下
你已經在進行冥想

另外有一段

「在完全不確定的狀態下
恐懼才能終止
然後你才能感受到真實」

恐懼就是不確定
但克氏告訴我們
當不確定感受到真實時
恐懼就蕩然無存

套在最大的恐懼比如,死亡上
反而死亡是要追尋的禮物?

因為克氏說
這社會是醜陋的
你必須接受它
但你卻希望永續生命
繼續活在這樣的社會裡?

我瞬間啞口無言

某些篇章裡
克氏希望讀者用熱情
去感受鄰居坐在你身邊
河岸陽光與樹影
在我們跟他們之間
這種關係才能看見你自己
因此要保持熱情


克氏告訴我們
是在我們的心

「生命是很奇詭譎怪的,許多事都是不期然而遇,僅僅抗拒,並不會解決問題…

人要有無限的柔軟性,以及一顆完整不分裂的心」

不分裂的心
是什麼呢?
當我部分價值判斷
都還在二元對立來回奔跑
我是否就分裂了呢?

奇詭譎怪的;不期然而遇
翻譯者用的詞好美啊

「當富足的生命,擺到我面前時,我們卻拒絕他。

愛是個危險的東西,只有他會帶來一場真正的革命。

我們當中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去愛 ,也沒有幾個人想要擁有愛。我們帶著條件去愛,把愛變成可以轉讓的東西,我們抱持市場交易的心理,但愛並不是可以,以物換物的愛,不是一場互相遷就的交易,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

這讓我想起佛羅姆的愛的藝術
經典的書,就是這樣傳承


「如果你不得已,活在過去的話,不要拼命抵抗他,假如過去臨到眼前,那麼就不將不迎地,直視他,既不推開他,也不要計執於他」

這段翻譯者的功力
又讓我佩服不已


「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
假如沒有某種野心
生命就沒有意義
但的確有一種
沒有意志和撿擇的生命
唯有當意志的生命止息了
這樣的生命才會出現。」

讀到這我心裡想
如何放下意志呢?
大人們不是告訴我們
要有意志力?
結果離生命更遠了

「一個體面的工作
會讓人覺得有尊嚴
好像人披上了一件外套 
一個頭銜和地位
可是如果撇開這些東西
很少有人具備真正的尊嚴

這種尊嚴來自於他內心的自由
做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
因此,
真正的尊嚴是相當罕見的事。」

這是書名的由來

「外在的美麗沒辦法持久
如果沒有內在的輕安喜悅
就是一種缺憾。」

「人往往塵務經心
很容易就墮入種種驕矜自滿
而且自以為是的行為模式
這些模式無一不死走向死亡。」

「比較是一個可鄙的事
他會扭曲人的外表
在比較當中,人也會自我膨脹。」

但是不積極比較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
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們越忙於塵事
忙於多披上一件外套
就離關心跟愛越來越遠
看起來為了賺錢給家人
他們的臉,卻越來越模糊了

「消極無為本身
能帶來積極的行動
重點在於如何洞然明白覺察事實
而這個覺察本身
就是解脫的行動
一旦有了圓融與彈性
就沒有對錯的問題。」

事實上,根本沒有消極積極
當你怎麼做都是對的
這個對的
其實也不存在
在這狀態裡
我們有了無比的自由

這樣,
我們就可以往內在修持前進

「關心是愛的一部分
而愛是一種更加深刻的東西
愛是以關心行住坐臥間
瑣事為起點

比如照顧你的寵物
把你的衣物整理得有條不紊
你就是在關心的狀態。」

讓自己開始在關心的狀態
才能達到愛

那怎麼讓心開始這旅程呢?

「當心處在一個寂靜之中
那是最不可思議的事
在那個境界裡
所有知見思慮的意識都會止歇
心的本能衝動和記憶
也都停下來

有趣的是 
心會想盡辦法
要以言詮思慮
去捕捉那無以名之的境界。」

「在每天的行住坐臥之間
時時刻刻覺觀
每個念頭和感覺
以及神經和大腦的所思所想

接著你的心就會安靜下來
一念頓歇。」

把專注力念頭懸在念頭上
看著它升起再消滅
這的確是止觀的好方法

但是,恐懼還是存在
畢竟生存焦慮無所不在

「智慧是完全免於恐懼的自由
智慧不是什麼值得尊敬的事
庸言庸行也不是出於恐懼
而養成的形形色色的德行。」

智慧,在克氏觀念裡
是被社會扭曲
冠上了奇奇怪怪的標籤

以為做出合乎社會標榜的行為
內心其實是恐懼所致
當你真實的自然而為
沒有目的
就是自由的智慧呈現的樣子

還有一段克氏文字
好美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注意到
今天清晨的下弦月和晨星
非常接近
你們是否在房間裡、在河上
看到皎潔的月光和河面
水波不興

幾乎沒有任何漣漪
沒有微風
整條河相當的靜謐
她美得出奇。」

「你是否湊近一朵花
仔細的端詳
它的細緻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但他又如此不可思議
溫柔芬芳又可愛 

當人們試著要有秩序
我們的生活或許會變得一絲不茍
沒有那麼平易近人

唯有像花兒那樣
沒有任何的設施造作
才會讓人覺得溫柔親切

我們的難題便是在於
如何行若無事地
井然有序、清楚明白
而又胸襟開闊。」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難怪親近大自然
會是人類最後的嚮往

以上所有引號
都是原文摘述
而我將全書喜歡的部分語文輸入
以跟自己對話形式
重新編排順序
寫此心得


果然寫給年輕人較易懂
而簡短的箴言
可以讓我邊唸給筆記聽邊讚嘆
果真是開悟者的境界
克里希那穆提與歐文亞隆
是我最讚嘆的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