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英國心理師寫的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先說結論
這書雛形很像早期一本書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只是這回,用距離我們較遠的角色
闡明一個個體
從兒童狀態移動到成人狀態

裡面有嚴格愛說教的父母狀態
總要給建議以及嚴厲指正
像極了華人社會裡的虎爸虎媽

兒童狀態的蛤蟆
遇到父母狀態的老獾
自然移情到事業成就非凡的父親

我認為最精彩的是
倒數第二次諮商

蛤蟆移情了對父親
的憤怒在蒼鶩心理師身上
蛤蟆已經從無力的退縮、任性
走到了強烈的叛逆

質疑蒼鶩為何總是不斷地提問問題
而不告訴他如何做
畢竟這是蛤蟆的行為慣性
從自然型兒童成為適應性兒童行為

意即清楚的基本情緒
變型為不同的行為
為的是不惹怒比自己權勢地位高的人
但裡面深藏的情緒
其實沒有表達而是壓抑

我曾經在會談時
演過一個劇本
會談者好幾次沒有「準時」到
我在時機成熟時
故意提出這件事

會談者果然一反之前的乖小孩狀態
長篇大論的開始為自己辯駁
我靜待他發完脾氣
然後平穩的告訴他

「下次,如果遇到類似情形
我希望你也能跟剛剛一樣
真實的說出你的想法
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而不要裝乖巧
那只是拖延可能的地雷
對雙方互動關係不會是好的方向」

他才突然理解
我在告訴他
如果要讓關係品質維繫
衝突是拉近彼此信任的一個策略
練習為自己發聲
偶爾讓自己的憤怒
展露情緒是必要的

但我必須說
這種刻意設計的移情練習
身為助人工作者要小心運用

在蛤蟆跟蒼鶩的諮商會談過程裡
我還看見一個段落

蒼鶩在說明概念時
的確要扮演老師的角色
給了蛤蟆新的思考框架
但在重要小結時
會刻意時間留白
讓蛤蟆自己詮釋這框架的感受

最有趣的是我有一個會談者
那次我為他的近況
感到有些焦慮
有幾分鐘時間
忘記空白螢幕的角色

我提問後
他很真誠的反面質我
告訴我,他需要再多一點時間
我很開心他對我的信任
可以真實告訴我
他當下需要的陪伴狀態

這書裏也提到
諮商是一個雙向學習的過程

還有一段我想紀錄

蒼鶩邀請蛤蟆自己上來寫在白板
這動作很細膩
閱讀者可能會略過

但很觸動我

因為助人工作者必須對個案
有足夠的信心
相信他們的能力

這在我的會談過程偶爾會發生
有時候會談者回答我的提問
我發現了行為慣性的移動
我會邀請會談者
自己寫下剛剛說的話

有時候他們會瞬間僵住
不理解剛剛那句話
是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也有時候會忘記剛剛說的話
我會逐字稿般播放他說的話

當我看見他們寫下來的過程
雖然才十幾秒
我心裡簡直在放鞭炮

因為我知道
這發現將永遠真正屬於他自己了
而我見證了這在他人生中
微小的移動但對未來人生劇本
有其蝴蝶效應的改變

這段在書裏
可以看見這移動的過程

「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原文:

「活的真實,就是誠懇的回應當下的需求,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決定要以真誠的態度面對人生與生活。」

簡而言之
你必須要對自己跟對方
都有信心
相信彼此都會移動

行為慣性幫助我們長到現在
某些可以延續
某些我們可能需要捨棄

這最重要的一把尺
在於「當下」
本自具足的原來面目
你是否可以認出?

硬要簡而略之的話
這是一本描述
心理狀態如何從兒童長到成人
是一本有點深度
不是作者簡介寫的
給大眾讀者心理學的入門書

因為某些場景可能稍微跳躍
閱讀者需要有一點基礎先備知識

如此熱門,非常歡喜
值得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是富二代
決定創業做房地產
蒼鶩是心理師
老獾後來去競選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