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中年哲學讀後感




作者雖然是MIT哲學教授
但他可是英國人
哲學就已經夠拗彎曲折
英國筆風的細節描述
更讓我差點中途放棄

起初作者說
中年危機是一門跨學科的議題
但愛探討人生意義的哲學家
卻沒有參與
原因是人生還沒過完
無法有定論

「今天鮮少有哲學家會撰寫自助書籍
即使有也援引古典哲學的作品
通常出自古羅馬斯多葛主義者
西賽羅塞內卡與愛比克泰德等人
彷彿哲學在2000年前
就失去了與人生的相關性 」

因此作者以自助書籍定位出發
寫一本給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

他說:

「我試圖寫一本你可以在單腳站立時
就可以讀完的書
刪繁就簡、追求扼要不求完備」

可惜事情不是這樣的

讓我開始驚訝的是這書裏提到19世紀哲學家的故事

關於先提一下邊沁主義
意即:
最大幸福就是衡量對錯的標準
社會制度必須考慮所有受其影響者的利益
不能讓我們更幸福的制度就必須改變

為了實現這理想
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制定幸福的人出現

因此約翰斯圖亞特這個人
在他爸爸篤信邊沁主義下
讓兒子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最後的確成為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哲學家

但他在父親嚴格的訓練
承受的孤獨與匱乏
不能和其他孩子互動
3歲學習希臘文
7歲開始閱讀柏拉圖
8歲學拉丁文
11歲讀牛頓的原理
最後結局竟然是陷入精神崩潰

我的天
我開始回頭翻這邊沁主義的定義
這是幸福嗎?

接下來提到彌爾
我已經放棄去查資料
因為第一章就是文獻回顧的艱澀
一堆的歷史跟人名
幸好在書的尾巴
提到叔本華的兩本著作
剛好我都看過
我才終於找回了一點自信

我記錄我覺得有趣的

中年危機這概念在
2008年兩位經濟學家
發送問卷中證實

幸福感在人生周期中成U型曲線
低點則是平均出現在46歲
這個模式可見於全世界
72個國家男女曲線都相似

有趣的是猩猩也有中年危機

不要笑
這還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者不是剛過世的珍古德
是保育員、動物管理員以及志工

那,怎麼辦呢?

作者引用彌爾主張

當你關注的事物越多
讓你變得脆弱的因素
也會隨之增加
但同時幸福的來源
也會相應增多

你必須關注自己以外的事物

所以我們會開始行有餘力
做志工
或是奉獻幫助他人
來讓幸福感U型曲線攀升

還有什麼是其他事物呢?

彌爾覺得是
詩歌的欣賞
更廣泛是對藝術的欣賞
這些會成為我們內在喜悅的泉源

但是亞里斯多德
則認為是多「沉思」
這活動代表是一種理解的活動
對宇宙結構的反思

中年危機看似危機
我卻覺得有四項禮物
這是我說的不是作者寫的

第一個感受是
我的人生爬到高原
往下望是一片平坦
但卻又看得到盡頭
彷彿日子快結束了

我跟我的Ai助理們
討論退休提領計畫
突然告訴我
我的黃金年月剩下12年

原來我的日子快結束
是如此的緊迫盯人阿!
更珍惜如常的日常
以及對生活萬物
以幼童的好奇心沐浴其中

第二個是
感覺過往有些遺憾
似乎如果做了另一項選擇
人生會更好

這件事,作者說

「欣然接受你的失落
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
豐富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中年不僅意味著錯失了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
還意味著那些曾經的選項
以無法為當下的生活帶來意義」

我的感受就是那句老掉牙
你一定為你自己在當下
做了最好的選擇阿!

第三個是人生某些
儘管可能是錯的
也要想想如果沒有去錯的話
你會失去了某些體驗

作者說的是

「要對自己所犯的錯誤
不感到後悔一個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事情的結果
比你預期的來的好」

這裡有點難以理解
我用作者在別的篇幅舉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你等待懷孕過三個月之後
可能可以避免某些遺傳疾病
但你決定立刻懷孕
結果真的生下一些殘缺的孩子

但你無法想像沒有這個生命的空白
或是陪伴的辛苦過程
也給了你生命某些幸福感

以我的體會是
可能某些岔路真的選錯邊
但可以真的驗證自己
有沒有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也驚訝於
原來自己可以這麼有韌性跟勇氣

第四個是多增加沒有終點的目標

作者說是散步
然後自嘲說很遜
還有舉例此書完成帶給他空虛感
但他練習著重在過程的資料收集
跟思考的精煉過程

比如學習這件事
就表示你還沒學會
如果增加很多不同的學習
會讓生活很豐富
還有像是理解和思考
你會一直發現有更多更洞悉的看法
是一直喔

作者說:

「如果你的意義來源
來自於依賴終點性的活動
無論這些活動帶有何種價值
他的成功都只能意味著結束

就像你拼命試圖抹去人生中的意義
只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意義
或是你不斷發現新的意義
你的努力最終會與自己作對
因為你追求的目標動機
來自於欠缺,來自於不足
甚至來自於痛苦
所以完成了目標
你就終結了一項
賦予你人生意義的活動」

這裡的意義
不是歐文亞隆存在主義說的意義
比較像是
追逐與他人競爭的目標

果然書尾提到了活在當下
只是我很喜歡他用叔本華的例子
叔本華自稱自己是佛教徒喔
只是他的人生劇本也太悲慘

他答應父親接手家族生意
去歐洲家族旅遊
看見了監獄裡的囚犯
還有親眼目睹處決

他理解了人生是苦
以及我執追逐的苦
但作者說叔本華並不接受
滅苦就是透過八正見的途徑

如果可以練習正念冥想與靜坐
可以開脫痛苦的糾纏
也就不會那麼的悲觀了

我是不知道涅槃是什麼
我離解脫還很遠

但我的確知道
專注呼吸
讓杏仁核冷靜一下
的確可以滅掉一些苦就是了

比如焦慮依附
延遲密集的發訊息
以及中斷自己的妄念
替對象貼上標籤跟結論

或者面對極大壓力
深呼吸專注在此時身體感官
可以阻絕外面的刺激
以及自己腦袋裏災難性思考

好哦!
終於看完了
雖然我不追求閱讀量的終點性活動
但我很享受看完一本書後
帶給我的內在心靈活躍的過程
#中年哲學

註1:「邊沁主義」(Benthamism)指的是由英國哲學家 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所創立的倫理與政治哲學體系
核心思想是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的早期形態

註2:叔本華兩本著作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及「《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註3:彌爾是誰?是約翰斯圖亞特的父親,可怕的嚴父,就是剛剛那位很厲害的哲學家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