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你認為心理諮商有幫助嗎?



助人工作者的技術筆記
我真的需要教練嗎?
給,正走在覺醒旅程的人們,

前陣子心理諮商到底「有沒有用」
掀起一番討論
連臉書心理師粉專的版主
都對此發表個人感受

先說我的立場

我對助人工作者性質的各類從業人員
直至如今,我還是秉持敬畏與讚嘆

當然,也有主觀經驗很不以為然的案主
我歸納原因
可能因為派別不同
或是對話頻率不對
或者心理師技巧用力之處還嫌刻意
或是心理師商業經驗不足
人生閱歷還淺

讓案主沒有辦法建立起信任關係
讓自己可以有安全感託付給對方

這些綜合起來
都有可能讓案主感受不太好

我最常聽到
之前河道上嘲笑心理師
「嗯…嗯…」我也會
就這樣,可以收這麼貴的費用
感到不解

對此
我的短短七年實務經驗
呈現完全相反的狀態

實務現場會是這樣開始

在準備場域時
我會一邊消毒
一邊將「這裡」用意念
將空間充滿愛的能量
然後把自己的顯示者
能量場打開

當對方一坐定
我在腦海裡
想像把對方籠罩在我的光罩之中
然後專注的看著對方等他開口
建立起今天會談走向的序曲架構

這時候
就算周圍環境嘈雜
或者有人在附近走動
都不會打斷彼此的對話意識流

我也常常會突然浮現畫面
或是一閃而逝的訊息
需要立刻把它寫在
會談者帶來的筆記本裡

甚至很多種顏色
代表了當下不同的標籤類別

甚至,常常我不需要嗯…嗯…
會談者就會自己感受到他的心
想要把我帶往哪裡去

有的會談者會以為
自己是在抒發或是紓解
比喻成「告解」來形容我們的同在時光

這正是理解自己
而正在悄悄發生
長出屬於你們的力量
如果俗氣點冠上標籤
我會說是
心靈肌肉的重訓

這整段對話
以我視角來看
他們在這神奇時刻
讓自己靠近自己的心
給予自己珍貴的時段

練習與探險
去編寫新的人生劇本
或是覺察後中斷
過往的慣性

可以想像在我們頭上
空中浮現出一隻神奇的筆
順著我們的對話速度
快速的書寫紀錄

寫下
未來的可能性
澄澈物質世界激起的雜質
對過往人生經驗的詮釋與歸檔

而當我開始放慢速度
簡述或複述對方的字句時
就是可能是洞見
或今天關鍵金句的起手式

所以,不論是哪一種型態的
鍛鍊心靈肌肉
都是勇者願意負起全部人生責任的展現

我們對話範圍極廣也深
像是短期目標的職涯分岔點
放棄某些勳章
討論形而上的人生藍圖
或者是伴侶關係裡的吵架事件
我們與金錢的關係
有時候會跑出助人工作者的困擾及疲累

他們職業標籤迥異
特質不同
思考邏輯模型各異
但都讓我讚嘆不已

讓我想到一個前輩
他說我的讀書筆記
很像是蠶吐出的金絲
細讀咀嚼才知如此閃閃發光

這段話
此時我看到會談者的複聽筆記
拿來形容
每一個正走在自我覺醒的勇者
彼此的對話正是這一縷一縷的金絲
再貼切不過

我是他們的腦袋規格化的媒介
是他們事業高潮迭起的加速放大器
是穿越人生風雨飄搖的船錨
是安心而保密的樹洞
更是他們移動軌跡時的見證者

而這些
不是我前半生預期而來的奧德賽計畫
更沒有出現在歷年來的新月許願
可是更細微的放大過往足跡
我的確一直在教學與促進他人成長的範疇裡
他人的成功為我帶來的喜悅
勝過我業績冠軍考績優等的開心

有「大願力」的意義
是讓這群菁英身心安頓
去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為這社會為往後
有更清新的一草一世界吧

#巷子裡的生命教練
註:截圖為會談者複聽筆記片段
經當事者同意

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在愛裡,你都用了哪三種應對策略呢?



關於「愛」
會談者的感恩日記揀擇,

我們都知道在愛裡
有三種防禦機制
討好、攻擊跟疏離

這是一種動態過程
在一個主體身上都會交錯而行

如果回到我們自己
你會下意識選擇哪一種策略
在什麼條件場景下
你清晰明瞭嗎?

如果答案是模糊的
那麼你一定要先去搞清楚
這些防禦機制的行為有哪些

下一次當你氣急敗壞時
重複這些行為時
你可能會嚇一跳,漏跳一拍

恭喜你
你已經進入自我覺察的階段

我想,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基本上我們就會在心裡
劃下一道界線
提醒自己不要像貓,伸出爪子
抓傷對方或是抓向自己

在經歷那樣風暴裡
非常難以承受
你只能深呼吸,再深呼吸,再呼吸
把五感拉回到當下
聽到了什麼
看到了什麼

目的是把注意力
從杏仁核引發的高漲情緒
回到此時此刻

有時候你不一定採取攻擊
有可能疏離才是你習慣的方式
那麼,也好
不過你要有勇氣
等風平浪靜時
有能力及意願可以選擇靠近

至於討好
我覺得在愛裡,有時候蠻好的
在某些階段
讓對方感到他如此特別
也讓自己觀察到
其實我自己也可以擴展到如此彈性

只是謹慎
不要都是委屈都是配合
讓自己的聲音
也要讓對方知道

每一次覺察
都是往愛靠近的一小步
或許還會跌倒
還會被情緒拉走
但沒關係
那也是愛的一部分
因為你願意回來看見自己
這就已經是開始

最重要的是
你清楚自己有對手時
你如何運作
當你沒有對手時
你也依然完整

​如果已經認出自己
那麼就可以從
覺察的起點
移動到改變

​下一次
你會驚訝於
不再是劇本的無限循環
而有了新的空氣新的回應

記得
永遠擁有愛人的能力
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

這是巷子裡的生命教練
工作觀察的技術地圖

註:截圖經當事者同意

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你知道好奇如何幫你解決困境嗎?

這是一篇助人工作者的工作觀察
也分享給正在自己找毛線頭的人

我也跟上時事梗
談不評斷這件事,

我們長到這麼大
說真的
如果沒有主觀的話
你也走不到現在的位置

要不精神能量強大
要不就是陰影迫使你得
自卑陰影面質變為成就

因此內在的「山」
都堅硬且挺拔

在進入「工作」狀態
技術跟守則告訴我們
我們得提醒自己
放下標籤
放下評斷
放下我執

儘管對方在眾多議題上
跟你所堆積起來的價值觀就算迥異
你都要提醒自己
如同披上了醫生袍
來到你面前的個體
你都得要傾心傾力地
接住及涵納

不要以為自己技術高超
經驗老道
相信我
你只要有一點點分心
讓你的主觀跳出來分析
對方儘管看不到你的內心運作
但絕對能敏感的到
有幾秒
你跟他走在不同的頻率上

是否真誠
是否接納
是否跟隨

在這之前的步驟「專注與傾聽」
更甚過其他職場角色所需
如此才能
聽出他沒有說出口的話
也才能感應到
他心底深層的情緒
甚至逮到那
稍縱即逝的毛線頭

我發現七年前
剛做這所謂的生命教練角色
完全沒有生澀期
也沒有感到什麼技術匱乏

回顧過往
不是會談者議題我都熟悉
更不是會談者只是聊聊南北

我發現了一個關鍵點
是「好奇」

如果很超出我的所學所知
我會緊緊跟上
如果跟我習性相反
我會好奇拐個彎走會如何
如果跳出我的經驗框架
我會陪著一起跟他走過

所以我們會
一起掉淚
一起大笑
一起傷心
一起無力

因為好奇
我完全不會評價
坐我對面這位的如今
我只是投入其中
去聽他如何走到這裡

因為好奇
我不會先入為主
用快速的標籤分別
去宣判他的對錯
只是理解他的生命脈絡
去思考可能會遇到的後果與誘惑

更因為好奇
我不會多問其他
給予他全然的自由
交由他決定
此時要打開哪一個潘朵拉

甚至感謝我的好奇
讓我願意在每一次的珍貴會談中
分分秒秒的與他們同在

截圖是今天會談回到家
我們在賴上面聊到薩提爾
會談者突然告訴我
今天的主題我的回應
給他的感受

順著這件事
讓我記錄下來
此刻的心情
好給以後的自己

註:截圖經當事者同意
#巷子裡的生命教練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是否金錢代表「你」的什麼?



一早凌晨六點半
我被清晰的夢「吵起來」
也太有趣了

夢境清晰極了
連數字都記得
彷彿我真的在跟人對話
而且在夢裡
在課程裡,我用身體去感知
潛意識對我所說出的目標
是否感到可行

這根本像是把潛意識當占卜用耶
或者說前幾天上的豐盈課程
去試試看如果生命跨越一百年,一千年
「我」會在哪裡?

而每天都持續不斷進來
十萬、100萬或是1000萬
你會想做什麼的思想實驗後的震盪?

不過我對這些數字其實是沒有感覺的
正確是說,我不需要
因為金錢數字是這社會給你的承擔
感謝你的付出給的借據

昨天看到一位心理師
針對前幾天邀課公審的想法

我覺得螢光筆的部分
與我的感受呼應

在填寫李柏彥的表單裡
裡面有五層提問
設計的很完整
但在概念是「商業模式」
如何十倍百倍放大的第三層
我只能寫下
我刻意讓自己這麼「數字」這麼少
因為我自私的想要更多的自己時間
去體驗生命

我很早就知道知識變成複利
以及如何重複販售的管道
或是更正確的說
把自己塑造成角色IP
才有賺頭
如同歌手開演唱會
或是廣告代言才是大筆收入

但這些都不是我的興致所在

我沒有需要多奢華的生活
也沒有想要收集的「戰果」
連環遊世界這大多數人的夢想
也從來不會讓我興奮

但是我看到心內能量的活躍
或是超出我思考界線的擴增
是讓我覺得很有生命力的時刻

有時候出現在閱讀當下
有時出現在會談珍貴時刻
有時候來自我如常的日常生活
或者有時候
讓我更靠近我自己
更多認識了我「自己」

我都會感到喜悅與幸福

我喜歡的金錢數字
對大多數人來說
只是指數仔圈的基本要件
不過我知道這一輩子「夠用」就好

因為這幾個問題
我一直重複問過我自己
我想,你也有你的答案
如果有機會
我很想聽聽你的感受

如果你完全不需要考慮金錢
你會做什麼?
如果你去除與他人競爭獲得認同感外
你想要以什麼人格角色在這社會上?
你覺得你來人世間一遭
你可能要學習的功課是什麼呢?

難得早起耶
人家早起是為了做效益高的事
我卻是往自己內心走一趟了

我知道我是巷子裡的生命教練
我想認識我自己
也可以陪伴你走往更多可能性

我的會談者有一個共同輪廓

幾乎都是中高階菁英層

他們除了賺錢更想要讓自己人生更好

更認識自己

更多的擴展

只是這攀爬的過程裡

遇到了人生風暴

讓他們暫時當機

所以需要一個真誠的樹洞

專注而溫暖的陪伴與傾聽

在這樹洞裡可以說出自己沒有說出來的想法

說出自己從未講出來的委屈

然後獲得力量再次出發

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終於有課程讓我有對自己的「看見」



兩個假日早起

我聽理論很津津有味

雖然同學有些已經進入昏睡

在活動裡

我看見了如果有源源不絕上億單位的金錢

我想要致力於在世界上消除貧窮

讓人們都能活的像人

去活出他們投胎來人間的體驗

而不是為了三餐忙碌

只有一段插曲讓我很尷尬

卻也給我一些提醒

最後一天中午,聽到年輕同學要開Ai的課
因為我跟他昨天做過信念走道的課
看起來困在定價跟負責的兩端
但我讀到的訊息是「完美主義」的信念所致

所以沒有得到邀請下
我就給了素人講師到商業講師
這一連串的步驟跟流程
資訊量可能對他來說很大
有可能他根本不在這個「領域」裡
無法想像

謝謝年輕人告訴我
他聽到覺得煩躁而想抵抗
我也立刻真誠的道歉好幾次

我心裡自責在
我又回到企業顧問的慣性了
有趣的是還沒付出代價
結果變成了不請自來的建議

後來最後一個練習
我的夥伴跟我在練習這些句子
因為都自己預演過
所以速度比別組快一倍

我的練習句子是
「我要主動的跟朋友連結」
後來變成
我要刻意去主動聯絡朋友

勾起我一個遺憾
我懷疑我國中閨蜜可能已經人間登出
因為最後一通電話他不願意赴約是因為
他覺得路上的人都在監聽監視他

後來他家電話換了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
我從此失聯
我也拜託國中同學也都沒有進一步消息

我說出的話是
我可以給會談者幸福感
我卻讓朋友覺得我很忙
不好意思打擾我
而我就錯過了
他們需要我的時刻

這時候,我涕泗縱橫

因為我們完成很快
剩下時間他對我提問

我沒想到他告訴我
這是他上課很大的收穫
滿滿的感謝

我聽完尷尬的說
我中午才犯了行為慣性…
他打斷我說,他全程都在
我們只是在不同的意見頻道裡交換跟激盪

我鬆了好大一口氣
謝謝他的看法
不然我今晚日記一定是
落落長的懺悔跟檢討

另外我的收穫是
我問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
商業慣用的SMART 目標設定
跟時間線的方式差別在哪?
老師很可愛
他說我一定有答案

我沒有,我真的不知道答案

『明知故問不是我的行為慣性
有了疑惑卻沒有解答很痛苦是我的信念』

因為在會談經驗裡
我不會幫他們設定目標
只會陪著一起走

類似的概念不是目標
比較像是回家練習

老師告訴我
時間線是讓身體去感受
紙上作業是腦袋的認知層面

原來如此
所以五蘊
是活在當下的好方法
也是靠近潛意識的通道阿

另一個問題是
為什麼在我認為最圓滿的
70歲左右的時間線
我腦袋是空白
結果走時間線我畫面也是空白

老師問我身體感受是?
輕輕的,沒有畫面,沒有起伏的情緒

老師說有三種可能
一個可能是我的狀態:潛意識還沒安排
第二跟第三都不是,所以我略過

『想知道,就真的去上課
感受一下時間線在你身上做工』

在提問對話裡

看起來我的問題
老師都很簡短的回答我
但我感到這價值無限

因為我是認真思考後的提問
而他回覆我的是
他一生所淬煉的定見

如果小我很強大
我會對一個好奇
真切的思考

如果腦袋沒有答案
我就依賴身體告訴我訊息
潛意識可能有她的看法

最後

謝謝休息時間主動來跟我互動的夥伴
感謝跟我練習的分組夥伴們
這次我刻意尋找不重複的夥伴當小組

也謝謝其中兩位
告訴我
他們問我的看法跟分享
是他們上課很大的意外收穫
當然還要感謝 凌坤楨 坤楨老師跟師母
我這四天體重無所畏的上升
您要多寫書喔
我很期待

整體而言

我好像對我的會談身份
隱約認識了更多

還有我為什麼著迷死亡議題
原來不是我恐懼未知
是我想要知道
他,去了哪裡

這次課程額外收穫了三本書很開心

自我回顧是

就是顯示者跟投射者通道的
「等待邀請」跟「提前告知」
今天中午,我就是忘記回應權威策略
才讓我自己又尷尬又忘記界線了
真的讓年輕人就去跌倒受傷又如何呢
他有他的信念跟議題
我又何必急於剪蟬殼呢?

同樣的行為
但因為人生閱歷的不同
有了截然相反的結果

我在想是否年輕時
我也曾經錯過某些天使的指導
而我當時年輕氣盛卻嗤之以鼻?
我認真懺悔一下

老師說感恩跟懺悔是有效的

而我有這習慣已經非常非常多年

所以我也該好好感謝我自己

長成了如此美麗的狀態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中年哲學讀後感




作者雖然是MIT哲學教授
但他可是英國人
哲學就已經夠拗彎曲折
英國筆風的細節描述
更讓我差點中途放棄

起初作者說
中年危機是一門跨學科的議題
但愛探討人生意義的哲學家
卻沒有參與
原因是人生還沒過完
無法有定論

「今天鮮少有哲學家會撰寫自助書籍
即使有也援引古典哲學的作品
通常出自古羅馬斯多葛主義者
西賽羅塞內卡與愛比克泰德等人
彷彿哲學在2000年前
就失去了與人生的相關性 」

因此作者以自助書籍定位出發
寫一本給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考

他說:

「我試圖寫一本你可以在單腳站立時
就可以讀完的書
刪繁就簡、追求扼要不求完備」

可惜事情不是這樣的

讓我開始驚訝的是這書裏提到19世紀哲學家的故事

關於先提一下邊沁主義
意即:
最大幸福就是衡量對錯的標準
社會制度必須考慮所有受其影響者的利益
不能讓我們更幸福的制度就必須改變

為了實現這理想
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制定幸福的人出現

因此約翰斯圖亞特這個人
在他爸爸篤信邊沁主義下
讓兒子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人

最後的確成為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哲學家

但他在父親嚴格的訓練
承受的孤獨與匱乏
不能和其他孩子互動
3歲學習希臘文
7歲開始閱讀柏拉圖
8歲學拉丁文
11歲讀牛頓的原理
最後結局竟然是陷入精神崩潰

我的天
我開始回頭翻這邊沁主義的定義
這是幸福嗎?

接下來提到彌爾
我已經放棄去查資料
因為第一章就是文獻回顧的艱澀
一堆的歷史跟人名
幸好在書的尾巴
提到叔本華的兩本著作
剛好我都看過
我才終於找回了一點自信

我記錄我覺得有趣的

中年危機這概念在
2008年兩位經濟學家
發送問卷中證實

幸福感在人生周期中成U型曲線
低點則是平均出現在46歲
這個模式可見於全世界
72個國家男女曲線都相似

有趣的是猩猩也有中年危機

不要笑
這還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者不是剛過世的珍古德
是保育員、動物管理員以及志工

那,怎麼辦呢?

作者引用彌爾主張

當你關注的事物越多
讓你變得脆弱的因素
也會隨之增加
但同時幸福的來源
也會相應增多

你必須關注自己以外的事物

所以我們會開始行有餘力
做志工
或是奉獻幫助他人
來讓幸福感U型曲線攀升

還有什麼是其他事物呢?

彌爾覺得是
詩歌的欣賞
更廣泛是對藝術的欣賞
這些會成為我們內在喜悅的泉源

但是亞里斯多德
則認為是多「沉思」
這活動代表是一種理解的活動
對宇宙結構的反思

中年危機看似危機
我卻覺得有四項禮物
這是我說的不是作者寫的

第一個感受是
我的人生爬到高原
往下望是一片平坦
但卻又看得到盡頭
彷彿日子快結束了

我跟我的Ai助理們
討論退休提領計畫
突然告訴我
我的黃金年月剩下12年

原來我的日子快結束
是如此的緊迫盯人阿!
更珍惜如常的日常
以及對生活萬物
以幼童的好奇心沐浴其中

第二個是
感覺過往有些遺憾
似乎如果做了另一項選擇
人生會更好

這件事,作者說

「欣然接受你的失落
將其視為享受人生中
豐富的美好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

中年不僅意味著錯失了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
還意味著那些曾經的選項
以無法為當下的生活帶來意義」

我的感受就是那句老掉牙
你一定為你自己在當下
做了最好的選擇阿!

第三個是人生某些
儘管可能是錯的
也要想想如果沒有去錯的話
你會失去了某些體驗

作者說的是

「要對自己所犯的錯誤
不感到後悔一個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事情的結果
比你預期的來的好」

這裡有點難以理解
我用作者在別的篇幅舉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你等待懷孕過三個月之後
可能可以避免某些遺傳疾病
但你決定立刻懷孕
結果真的生下一些殘缺的孩子

但你無法想像沒有這個生命的空白
或是陪伴的辛苦過程
也給了你生命某些幸福感

以我的體會是
可能某些岔路真的選錯邊
但可以真的驗證自己
有沒有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也驚訝於
原來自己可以這麼有韌性跟勇氣

第四個是多增加沒有終點的目標

作者說是散步
然後自嘲說很遜
還有舉例此書完成帶給他空虛感
但他練習著重在過程的資料收集
跟思考的精煉過程

比如學習這件事
就表示你還沒學會
如果增加很多不同的學習
會讓生活很豐富
還有像是理解和思考
你會一直發現有更多更洞悉的看法
是一直喔

作者說:

「如果你的意義來源
來自於依賴終點性的活動
無論這些活動帶有何種價值
他的成功都只能意味著結束

就像你拼命試圖抹去人生中的意義
只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意義
或是你不斷發現新的意義
你的努力最終會與自己作對
因為你追求的目標動機
來自於欠缺,來自於不足
甚至來自於痛苦
所以完成了目標
你就終結了一項
賦予你人生意義的活動」

這裡的意義
不是歐文亞隆存在主義說的意義
比較像是
追逐與他人競爭的目標

果然書尾提到了活在當下
只是我很喜歡他用叔本華的例子
叔本華自稱自己是佛教徒喔
只是他的人生劇本也太悲慘

他答應父親接手家族生意
去歐洲家族旅遊
看見了監獄裡的囚犯
還有親眼目睹處決

他理解了人生是苦
以及我執追逐的苦
但作者說叔本華並不接受
滅苦就是透過八正見的途徑

如果可以練習正念冥想與靜坐
可以開脫痛苦的糾纏
也就不會那麼的悲觀了

我是不知道涅槃是什麼
我離解脫還很遠

但我的確知道
專注呼吸
讓杏仁核冷靜一下
的確可以滅掉一些苦就是了

比如焦慮依附
延遲密集的發訊息
以及中斷自己的妄念
替對象貼上標籤跟結論

或者面對極大壓力
深呼吸專注在此時身體感官
可以阻絕外面的刺激
以及自己腦袋裏災難性思考

好哦!
終於看完了
雖然我不追求閱讀量的終點性活動
但我很享受看完一本書後
帶給我的內在心靈活躍的過程
#中年哲學

註1:「邊沁主義」(Benthamism)指的是由英國哲學家 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所創立的倫理與政治哲學體系
核心思想是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的早期形態

註2:叔本華兩本著作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及「《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註3:彌爾是誰?是約翰斯圖亞特的父親,可怕的嚴父,就是剛剛那位很厲害的哲學家的父親

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增加對自己的認識?


我們今天會談聊到
聊到自體實驗,

會談者跟我說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某個人只板手指頭關節左邊
經過幾十年
發現沒有任何後遺症
還發表了研究論文
這就是自體實驗

你也可以類比質性研究裡
各種以單一個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不過這件事讓我們延伸出
在對自我的探索與認識
何嘗不是?

蘇格拉底說的:
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

太合理不過

再套一句最近Ai的事
你不要怕不會用Ai
但要擔心你沒有痛點需要解決

這概念是一模一樣的

在我撿則會談者
這兩則感恩日記看到

你必須先有對自己
有無限好奇
然後有嘗試踏出習慣領域
無形圈圈的勇氣

去感受一個陌生模式
帶給你直接的五感衝擊

看起來容易?
不!

前提得你先跟自己有連結

你能分辨此時的感受
辨認出他們是什麼情緒
再往前找
再往更年輕時畫面搜尋

然後順著藤蔓往前摸瓜
你會發現
原來你有好多
自己都不知道的「信念」或應該

可能這條路失敗了
至於如何定義失敗
好像又是另一個「信念」


最多知道了自己
不愛吃麻辣鍋
拉個肚子就是

所以再有人推薦給你
世界上最好的麻辣鍋
你都能心如止水
因為你知道
自己的「守備範圍」

但困難在於
你必須有興趣
去嘗試這件事

為何有興趣
為何沒來由喜歡
為何真的不愛

當你真的一層一層剝洋蔥


這些外境事件
就不會干擾你
更談不上
會帶來困擾了

簡單來說
你得有學歷
才能說學歷是入場卷不重要
你得夠有錢
才有底氣說錢不重要

因為你知道
那是什麼感覺

就會真的
放下它了

沒有面對沒有接受沒有處理
而套上應該的假設

真的就離苦更靠近阿

註:截圖經會談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