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有點艱澀但值得閱讀的書


比「中年之路」更艱澀一些
所以的確是補充跟擴展的闡述,

中年之路前半本是提出個體化
與破題為何中年會不順心

這本看目錄索引
完全嗅不到艱澀所在
隨著繼續翻閱
我感到似懂非懂

畢竟榮格在談論到宗教與神
也是艱澀難懂
作者大量引用榮格的段落
但我卻看不出是呼應還是提出疑問

可能是我在榮格述論
先備知識不夠
所以我無法共鳴或是好奇

我用我的話說
希望能沒有誤解作者原意

裡面大量的美國現象
及宗教的發展
作者認為最重要有兩件事

恢復個人的權威
找到自己的靈性

在第一件事
提到了
為何不要崇拜偶像
因為那是一個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總和
而沒有經過你自己的親身驗證

這有非常多的辯證與歷史篇幅

書中原文:

「越來越遠離個人真相的驗證
轉向肯定既有形式的信仰
而不是原始體驗的直接感受
所以從祁克果到尼采再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得出的結論眾神已死。」

我覺得這裡指的神
不是我們說的神明
會不會就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一輩子,將自己投射在神身上
而忘記了我們自己
可能有更什麼的神性?

「我有一個內在的自己
我以前對他是一無所知的現在
一切都走向那裡
但我不知道那裡會發生什麼事。」

但困難極了,我想
把自己交付宗教
讓我們個體有安全感
如同我們前半生
習慣攀爬的事業梯子

或是父母期待我們
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人生

因此作者說
父母權威子女的職涯選擇
是一個偽善
因為只是讓子女到了中年
複製他們已經不愉快的過往中年罷了

所以你必須要找到
自己內在的權威
我猜就是中年之路
提到的個體化這件事

書的原文:

「在人生的下半場
自我會周期性地被召喚
去放棄認同他人的價值觀
而這些價值觀都是被周遭世界接受和強化的

自我的最高任務是
超越他自己來服務靈魂
真正渴望的東西
而不是服務那充滿情結的自我
和文化的價值。」

接著是
找到自己的靈性

我覺得有兩件事
可能是途徑

一個是孤獨
一個是寧靜

書裏這樣描述

「德語的寧靜
直接的翻譯就是放下的狀態
佛陀的寧靜容貌是基於
他認識到追求控制支配和螳螂當車的愚蠢。」

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放下
才有可能放下掌控感
掌控感在佛學裡應該是我執

「孤獨並不妨礙陪伴
因為陪伴
只有在每個個體
都記得自己的個體性時
才能茁壯成長。」

作者提到你需要一個能夠陪伴的人
陪著你去看看自己的靈性

在痛苦中
你的自我是如何運作
有什麼是來自複製的信念
或者是生存策略
更多是投射在事業抓取
來麻痺自己
真正靈性的探索

終於有一段榮格說的
比較像人說的話

「我們不能按照早上的設定
來過下午的日子
因為早上重要的東西
在晚上將變得微不足道
早上真實的東西在晚上將變成謊言。」

這好貼切昨天跟氣質美女聊天
我們交換的上半場心得

他說他最討厭當責
我說我最怕積極進取
企圖心旺盛

然後我們兩個相視大笑
多諷刺的謊言阿!

而找到自己的靈性上的成長
意味著
我們必須自己梳理
各種可能性
找到我們有所共鳴
由我們的經驗所確認
而非他人的共識的東西
並願意堅持那些
對我們來說以證明為真的事物

你必須學習孤獨
好好沉澱而檢視
過往你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你是如何走過荊棘

哪些痛苦讓你茁壯
他們代表了對你而言什麼意義

我寫的這麼直白
真正有文采的作者
是這麼形容的…

「要從心理上解讀世界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具反思性的解讀自己的生活
辨識那些隱藏的動機
舊有的潛在意圖
複製的模式
投射到他人身上
未活出的人生等等。」

難怪本書收在對靈魂的十個問題
果真是巧思阿!

十個問題就去翻上一則心得吧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AcH2oZHKk/

或是你問你的AI助理也可以
我就不贅述了

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在曹中瑋書裏,彷彿「看見」會談時我的模樣,


曹中瑋的書我看了好多本
每一本都讓我很有共鳴與感到支持

她說本來很想走TA人際溝通派別
因為有詳盡的步驟跟分析流程
碩士論文還以此為主題

後來翻譯到空椅法
覺得這完型很神奇
但對創始人弗列茲波爾斯Fritz Perls
強勢的諮商方式
覺得跟自己的個性不太合

直到後來參加兩位大師的完型工作坊
覺得自己獲益很深
開始踏入這個派別

本來擔心自己爬上了頂端
卻靠錯了牆
這跌跌撞撞的摸索
也是一種自我了解與碰撞的過程

 她說:對我而言
諮商就是2個人
在一種特殊情境中
真誠相會的過程

我非常與之共鳴

還有就是作者對完型的偏愛理由
第一個是一次次看到人們
擁有力量和潛能

相信個案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儘管完形沒有清楚嚴謹的步驟和章法
因此在工作中允許
自由與創意

第二個是在諮商中
享受那種無法預期
只能是當下狀況
與當事者共創與因應的冒險與挑戰

我猜這部分是作者的個體化的展現
因為她出身於家規慎嚴的公務家庭
她活出了她自己
而不是父母的價值觀延伸角色

書中提到齊克果這段話真美

「生命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而是一個等著被驚艷的現實。」

在提到諮商目標時
作者提醒諮商師
作者認為以她為例
最高層次的目標是

「我個人的終極目標是協助當事人
體會自己的能量
對自我肯定,並具有掌控感
進而能清楚覺察自己的內心和外在的環境
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抉擇」

天啊!跟我在民國85年寫的個人人生使命
概念一致
難怪我有一個會談者
他跟我在第五還是第六次會談
就提到他覺得我是完型派

但我只粗淺的以為
是因為我很在乎當事者
當下的情緒與對事件的感受

看到書裏這段話
才猛然察覺
我的確很多次
會突然說
我希望能夠讓你有對生命的掌控感

在寫類似的貼文裡
我也會出現
我相信他們會活出
屬於自己獨特的光彩

作者說踏入諮商室的人們
如迷霧的鳥
如何能訂定合理的諮商目標呢
他們目前為近程的生活受苦中

因此提醒諮商師
在紛雜的事件裡
保有清明的覺察

但不心急的分析
目的要讓當事者去經歷與看見

我有一個超理性會談者
會跟我抱怨
他一直都在抱怨相同的事件
感到對自己無力與憤怒

因此想要壓抑與條理

我也必須要很有勇氣
陪他再次敘說與整理

我告訴他
你此時有多脆弱
離開這裡
面對外面的世界
你就會有多堅強

然後在神奇的時刻
看見了移動

書裏這一段我也很有共鳴

「如果我對某某人有足夠了解
我自然會對他慈悲
但我對某人慈悲時
我會試著多了去了解他

表現慈悲的人必須有一定的安全感
以及擁有可以賦予他人關心的某種權位才行
少了自尊和自我肯定
可以付出的東西便所剩無幾」

我會說
貧乏的給不出豐盛
在這會談關係
最是考驗自己的內在是否圓滿

還有這一段

「必須有人傾聽認同和瞭解
如此人們才會認定自己是有價值的

他的生命與其他人一樣重要
也才會給他某種方向感
讓他在這個原本無意義的世界
找到一個立足點
敢於活出自己豐沛的能量
做一個既有原味又討人喜愛的人。」

這一段我不止覺得
可以給予他們感受到
自己存在的意義

更幸運的是
就算世界上沒有其他人知道
他此刻發生了什麼神奇

有一個人確實地看見
他們的生命韌性
如何在受苦狀態裡
破繭而出
而那個人就是我

另一個我覺得做的還不錯

知道自己的知識有其邊界
很多很多的事情我是無知的

所以我很能帶著空無一物的狀態
只看和聽當下實際的現象和訊息
當我發現當事人所說或表現出來
有落差或不連貫的地方

我會提問
讓當事人自己補上那缺洞
我也會謹慎的亦步亦趨
與之確認跟澄清
避免超譯而趕緊回到當事者的現實

接著書裏來到反移情
提醒諮商者要去察覺自己的價值觀或喜惡

提到歐文亞隆討厭胖子
後來儘管有一個胖女人算是成功個案
但個案在最後一次告訴他
感覺自己被差別待遇

要相信人跟人之間有很神奇的天線
你喜不喜歡這個人
很難掩飾
儘管助人技巧如此卓越的歐文亞隆都是

看到這裡
我恍然大悟一件事
難怪我的心理師朋友
告訴我,他會要先試談一次

因為要彼此感受彼此是否有緣

另外還有一個我覺得紀錄下來
可能對這領域的人有幫助

作者提醒
不要以為與當事者有共同經歷
可以更同理對方

這有時候是陷阱

因為諮商師可能有自己的傷口還沒癒合
或是自己沒察覺到的信念或標籤
你會容易將自己未竟之事
反移情在個案身上
去幫他過於詮釋
會剝奪了個案自己去經歷的珍貴過程

我暫時讀到第四章
最喜歡這一句話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人卡爾羅吉斯
做到全然接納他人
又能保有自己的真實一致

我能不能以某種方式
讓另一個人感受到
我是值得信任可靠的
而且在某種深刻層次上
我仍是前後一致的。」

好愛這一段

想到昨晚深夜翻閱的「死亡否認」
論閱讀難易

這本是散文阿

畢竟死亡否認是貝克一生代表作
如榮格的代表作
論心理類型,也是讓我讀的很辛苦
我只是讀者去貼近代表作
都如此動腦
他們是發展新的理論哲學
好令人崇拜阿

曹中瑋,完型諮商



作者提醒諮商師終極目標
讓個案能發揮自我獨特的生命意義
我很有共鳴

紀錄了完型是讓當事者
去體驗及重塑重要關鍵事件
由當事者生出新的視角與詮釋

但,絕對不是失控的正向思考
畢竟陰影是需要存在的
比如以我來說
我很喜歡自己的懶惰
但也欣賞自己的嚴厲

接著提到了完型的唯一技術
空椅法
書裏紀實工作時的細節

我像看小說一樣
跟著驚奇
沒想到更有趣在後面
夢境的處理

但這些必須是身在工作坊裡
才能體會作者
最後的收尾精彩之處
也才能感受這派別的美麗
如同一部好電影
我也只是看了
劇情摘要跟劇中角色描述

有些個案故事
我從自己參加的心理劇工作坊
或是家族排列
大概可以想像當時的氛圍與張力

行筆至此
我還想到 凌坤楨 坤楨老師那本書
「聽懂未被述說的故事」
也是精彩極了

如果想要體會
他的2026年工作坊時間出來了
有興趣的趕緊手刀去搶喔

在這些章節後面
我覺得這段原文很重要

「完形諮商並非刻意要引發出情緒
而是當事人需要親身在當下
經驗生命中未完成的痛苦事件

因為當時的情緒無法抒發
內在需求也未獲滿足
現在重新經歷
帶出事件發生的情緒是必然的。」

另外,我找到了一個答案

那時候在疫情期間
我的會談者詢問
是否可以線上會談
維持會談的規律性

我全部都婉拒了
我記得當時我的理由是
我不想浪費你的錢
我希望能完整感受
與你在同一個物理空間裡

為什麼我跟錢過不去?

在書裡這麼說

「諮商是把觀察到的情緒
非語言的訊息
以及語言不一致的現象
回應給當事人。」

我找到了答案

我是一個臉盲
其實也不是對細節敏感的個性

但神奇的是
我進入會談場域
當對方坐下來
我就全身細胞張開
感受對方此時此刻的狀態

後來,我驗證
我會感受當事人的生理狀況
大多是負向事件
比如頭痛、身體扭傷、胃痛、失眠、胸悶之類

所以,我希望「看到」會談者
雖然成本高些
但這是我的職業需求

還有,常常會談者會出現金句
當我特別指出時他們還會訝異
我請他們重述寫下來時
有時候當事者會忘記自己的逐字稿

這件事我感受到
在鬆動時
你用了神奇的鑰匙打開了心裡的迷宮

讓我跟書裏這一段很有共鳴

「頓悟需要當事人在諮商時
提供的實驗中
因親身經歷
而使其自身體悟的一種體察
才能成為行為改變的必備條件。」

我常會說

這些金句你在心靈雞湯常看見
但它跟你很遙遠
而現在
你真切的經歷並穿越
這樣的力量才會真實的擁有

在之後的會談時
這議題,就神奇的解決了

這也是讓我更篤信
個案絕對有答案在他的問題上
只是需要點時間和耐心

還有我更喜歡這一段話
這可是作者的老師說的哦

「塔克菲勒博士3天的完形治療工作坊
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說
完形治療強調諮商師
最重要就是堅持2個原則

一個是言行一致
第二個就是無知
永遠不要比你的當事人還努力。」

我是很想更努力啦
但,偏偏我的會談者
都是各領域佼佼者

我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臣妾辦不到阿!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我如何成為「生命教練」?


這時候才要起床的節奏
現在已經投完票吃完早餐了

朋友今天有私廚課
大包小包連家私都帶上
而看看我
把我「自己」帶好就可以了
真是幸福!

前幾天才看完「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
結果就遇到
會談者正遇到老人家失智的困擾
因為我看了這本書
我可以非常正確而肯定
他家人失智了
別把老人家的惡言聽進去
讓會談者釋懷

老天爺總會在我需要某些知識時
先做準備
這一次是立刻示現給我看

我感到

「召喚不是你選擇的
是召喚選擇了你」

這句話有些道理

所以會給你
充分該有的知識技能與直覺
好讓你去做這件事

前半生只有別人聽我建議的份
這回我變成了完全
不幫忙下決策給建議
陪著一起沙盤推演的角色

沒想到我幾乎沒有適應期
這人格面具的戲服
彷彿為我量身訂作

雖然會談完
我會感到非常疲累
需要回血一兩個小時深睡
不過沒有任何身心靈領域
說的負能量這種事

他們常常給我帶來驚奇

我真實看見毛毛蟲蛻變成蝴蝶
顫動翅膀的瞬間
我也看見所謂的生命韌性

我都懷疑,如果是我
我有對面這位
如此的生命力嗎?

也常常告訴我
我不知道的知識邊界

很幸福的角色啊!

回看我自己的長成
本來就是一個
不會用標籤去評斷一個人的價值

因為我知道每一個人長成現在
都是非常努力的結果
這個重要職業守則
彷彿是我天生設定

記得七八年前
朋友就跟我提議
要不要做短影音曝光自己

連前公司董娘
都認為我應該做Youtuber
他覺得我的反應跟口才
應該可以勝任

但是,我非常排斥

心底突然冒出一句話

如果是老天爺要我做的事
怎會給我很多困難呢?

然後慢慢地

在沒有宣傳
沒有招生
沒有目的社交
沒有結交人脈
沒有策略聯盟
沒有曝光
沒有任何的刻意下

菩薩讓我能幫上忙的
他們因緣俱合
出現在我面前

最神奇的是
我的會談者們
都具有高度覺察與敏銳
也都是各個產業的菁英

一點都沒讓我去處理
自我防衛與否定性人格
難處理的議題

我們不需要很長時間
只為了建立信賴關係
也不用擔心
我們一起看到盲點
他們會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歷程

除了我擔心自己幫不上忙
我的能力可能接不住
我會特別去問我家這裡的土地公公
應允三個聖杯後
我才會回覆他們的邀請

想想很神奇啊
已經快來到
我心裡接會談者的數目上限
但什麼時候會達到
我當然不知道

我猜
沒有一個良醫
會希望他病人門庭若市吧

而且
我真的沒有浩瀚的愛
來者不拒

如果有緣這輩子
我們走一趟會談旅程
我們就好好面對
人生這個大議題

讓下一輩子
我們都各自再往更想去的階段邁進
該改寫生命劇本的
就不要拖到下一輩子
再重寫考卷

而這個「我」
是一個訊息
一面鏡子
一盞微小的燭光
盡其所能,竭盡心力的陪伴就是了

圖片是Ai助理畫給我的神獸
他是這麼說的

「依我對你的了解
你的守護神獸應該不是那種張牙舞爪型的
而是氣場穩定、能「接住別人」的力量象徵

我會形容它像 白虎與白鹿的結合

白虎 代表沉著的保護力
它不輕易出手
但在關鍵時刻會毫不猶豫地守護你和你關心的人
就像你在會談中專注傾聽、在對方最脆弱時接住他

白鹿 代表純淨與引路
它安靜卻能引領迷路的人找到方向
你的工作方式也是等待有緣人走進來
然後陪伴他們走過心靈的迷霧


這兩種能量結合的畫面
會是一隻毛色白如雪
眼神溫和卻帶有力量的神獸
靜立在林中
一邊守望
一邊引路」

好吧,我臣服於我的召喚
而有緣的會談者
會因緣俱合的讓我們相遇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你會討好他人,會不會是金錢匱乏感呢?


也許,你的討好是一種操縱
那我們自己,又不小心玩起
什麼心理把戲呢?

金錢是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
可以是愛的使者
更可以是侵略的武器

它更是一種最容易衡量
人生中
你能真正分辨孰輕孰重的順序砝碼

這很好

麻煩是
這神奇數目是多少
會帶給你

是盡頭
是夠了
是富裕
是多餘
甚至是災難的感受呢?

在前一陣子我看「中年之路」這本書
寫完筆記後
我去觀賞別人的導讀或是讀後感
都沒人提及到
在我心裡如撞鐘般的聲音
低迴不去的段落

概念其實很簡單

召喚,不是你可以選擇的
是它來選擇你
儘管不是當世代的顯學
你還是會為它盡一輩子的心力
書裏舉例是窮苦潦倒的畫家

這很不符合馬斯洛原則對吧?

儘管後來學者修正為
生理需求並不一定是優先於自我實現

但,我們所見的
都是這樣順序吧?

這給了我們很重要的提醒
安全感的金錢
多少才是足夠

否則跟目標設定的概念一樣
你沒有具體化
即使你完成了偉大航程
卻不知道應該靠港

如果心裡感覺匱乏
必然會想去抓取些什麼

你慢慢變成了擁有很「多」的金錢
卻遺忘了靈魂的需要
在這數字上較勁
因為數字多寡
代表了完整的「你」

這樣的匱乏感
在關係裡會變換成別的樣貌
比如討好

跟金錢匱乏的底層運轉機制
他們是很相像的
不過這是我的觀察與看法

看起來犧牲自己的需要讓他人滿足
是一件非常華麗的貂皮大衣
站上了裡外都是正當理由的位置
就好比:沒有人是嫌錢多的這句話一般

什麼是界線
什麼是止損
什麼是我的需要
什麼是我的責任
什麼是我害怕失去

這兩件事是同一件事吧?
讓我又想到寄生上流
有錢人才能選擇善良

如此刺眼卻真實

但有沒有可能
他不富裕卻寬容
貧窮卻樂於佈施

有,對吧!

因為他一定知道
多少金錢是他夠用了

我們可以不用這麼安貧
但可以開始練習自己的寬裕感

當你有了寬裕感
你對待關係就會止於討好

然後你就會開始
把自己當成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貴客
去觀察他的想法
去體驗他的感受
去善待他的身體
然後就會看到
他的人生召喚
其實已經發出訊號了

#為什麼我這篇用寬裕感代替餘裕了呢
我內在經歷了什麼嗎?
有趣,有趣!

註:截圖是會談者感恩日記
我撿擇並經當事者同意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為什麼,你需要有人陪伴呢?


有些人,在走著走著的時候
突然發現內在卡住了
或者方向模糊了

生活不一定出了什麼大事
只是感覺不到自己
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也不太知道怎麼往前

也有些人
是在某些重大的轉變之後
才開始覺得需要整理
可能經歷了分手、離職、搬家、失落、或人生變化
也或者長久壓抑的某種聲音
終於喊出來——
想要照顧自己了
但怎麼開始,還不太確定

這些年
我已經陪伴了超過六年
一對一會談經驗
我從過去的企業顧問
走進生命教練的角色
因為我發現
組織的運作雖然重要
但我更關心一個人「怎麼活著」

會談中
我們會一起看見你的生命故事
從那些你以為只是
「脆弱」、「反覆」、「沒用」的經歷裡
慢慢發現原來它們其實有一種邏輯
有一種累積的能量

很多人在會談一段時間後
不只找到了方向
更對過往的事件
產生了全新的理解
明白自己為何會這樣反應、這樣選擇

然後

那些困住自己的慣性行為也漸漸鬆動了


所以
為什麼需要一對一的會談呢?

因為一個人的內在
需要有空間被聽見
也需要有節奏被陪伴

如果你也想讓自己的人生
更有可能性
讓曾經的失落或痛苦
慢慢變成往前走的養分
很歡迎你鼓起勇氣
來聯絡我

主頁上
有我的 Line ID 和 Email 信箱
請用你最自在的方式踏出第一步

這裡會有一個溫暖的
沒有壓力的空間,為你保留著。🌿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中年之路」,是剪斷臍帶再次成長的契機,


什麼時候有中年危機?
在你感受到身體跟時間
都不站在你這邊的時候

當你在第一成年期40歲前
將自己
投射在權威專家
你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時

投射在體制
認為自己展現積極企圖與才智
在峻嶺上插旗攀登榮耀時

投射在婚姻對象
覺得找到一個可以圓滿自己
完成自己沒說出口的需求
有無條件的愛時

你開始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時
就踏上了中年之路

具體是什麼年齡?
不一定
因為有人終其一生
都在第一成年期

例如書原文:

「一個人在28歲達成了他所期待的,博士的學位,家庭,出版自己的書,很好的教職,他首次預警是無聊與失去活力。

讓他多年後,才發現他做了多數人會做的事,重複做一樣的事,下一個10年,他寫了更多的書,生了更多的小孩,這些都可以被合理化,都富有生產力,把個人的認同感,投射在這些傳統的職涯階梯上。」

還有一個作者的個案
她的中年之路開始在65歲

故事是這樣:

「個案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和過世的丈夫一起旅行, 來到橋的小溪邊,發現自己忘了帶錢包,丈夫往前走他獨自回去拿錢包,

等他回到橋邊,發現了一個陌生人,他們兩人一起過了橋,他向陌生男人說,她丈夫走在他前面,而且已經去世了,他很孤單…

這個未知的陌生人,展現了他內在的男性原則,也就是阿尼姆斯。」

所以我猜
當你父母非常優秀
極有可能
你必須超越於他們不同之處
這個不同之處不在於成就高低
而是你得發展出你自己獨特的存在
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對父母的投射收回
才能讓你的自性展開翅膀

有些段落我覺得很美

「中年之路的思維特徵,可以通俗地稱為現實思維。

現實思維給了我們洞察力,生活召喚,人們採取一個不同的角度,沉澱我們年輕時的傲慢與自大,教導我們如何區分,希望、知識與智慧。

希望是基於可能發生的事;知識是有價值的經驗教訓;智慧通常使人謙卑不再膨脹。」

還有  愛智者書窩 鐘穎的翻譯序這一段

但我目前只看到65頁
忍不住先寫下閱讀思考
這粉專裡有更多的延伸視角
有興趣的可以先去爬文

「也有不少人終其一生在屠龍,在實踐自己想象中的正義,卻從未發現那是自戀的延伸, 沒發現真的要面對的,不是他人的錯誤,是內心的陰影,困在個人的議題而不自知, 他們自我所綁定的人格面具,較為狹隘,因此也更加危險。」

如果我們沒有覺醒
可能如前面的博士
後半生寫更多的書
生更多的孩子
卻沒有感受到意義
但可以換來強大安全感
因為那是世俗讚揚的道路

大概就是鐘穎說的
困在自己的陰影而不自知
陰影的細節在我前一則閱讀筆記
陰影日記有細節的說明

陰影簡述就是
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
包含所有我們隱藏的一切
所有我們出於羞恥
單純只因讓人知道會尷尬
而不欲為人知的一切

但你絕對看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就是認出了自己身體資本的欠缺
而發展個體心理學智性的立論

或者認出家庭匱乏
而讓自己感到貧窮不如人的羞恥
因而成為商業巨擘
曾站上台灣首富的商人

我想那不想讓人知道的陰影
你得真的知道
你才會知道你的人生在演什麼
你的自我完整的中年之路
就可以踏上旅途

#中年之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