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旅程的如實之室
在這間「如實之室」裡, 我們誠實看見悲傷、迷惘與渴望, 練習與自己和好,也準備好再次出發。 一個無需討好、無需裝堅強的空間,讓真實得以被看見、被接住,然後慢慢轉化。 我是你的同行者,陪你改寫人生劇本的編寫者。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我如何成為「生命教練」?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你會討好他人,會不會是金錢匱乏感呢?
也許,你的討好是一種操縱
那我們自己,又不小心玩起
什麼心理把戲呢?
金錢是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
可以是愛的使者
更可以是侵略的武器
它更是一種最容易衡量
人生中
你能真正分辨孰輕孰重的順序砝碼
這很好
麻煩是
這神奇數目是多少
會帶給你
是盡頭
是夠了
是富裕
是多餘
甚至是災難的感受呢?
在前一陣子我看「中年之路」這本書
寫完筆記後
我去觀賞別人的導讀或是讀後感
都沒人提及到
在我心裡如撞鐘般的聲音
低迴不去的段落
概念其實很簡單
召喚,不是你可以選擇的
是它來選擇你
儘管不是當世代的顯學
你還是會為它盡一輩子的心力
書裏舉例是窮苦潦倒的畫家
這很不符合馬斯洛原則對吧?
儘管後來學者修正為
生理需求並不一定是優先於自我實現
但,我們所見的
都是這樣順序吧?
這給了我們很重要的提醒
安全感的金錢
多少才是足夠
否則跟目標設定的概念一樣
你沒有具體化
即使你完成了偉大航程
卻不知道應該靠港
如果心裡感覺匱乏
必然會想去抓取些什麼
你慢慢變成了擁有很「多」的金錢
卻遺忘了靈魂的需要
在這數字上較勁
因為數字多寡
代表了完整的「你」
這樣的匱乏感
在關係裡會變換成別的樣貌
比如討好
跟金錢匱乏的底層運轉機制
他們是很相像的
不過這是我的觀察與看法
看起來犧牲自己的需要讓他人滿足
是一件非常華麗的貂皮大衣
站上了裡外都是正當理由的位置
就好比:沒有人是嫌錢多的這句話一般
什麼是界線
什麼是止損
什麼是我的需要
什麼是我的責任
什麼是我害怕失去
這兩件事是同一件事吧?
讓我又想到寄生上流
有錢人才能選擇善良
如此刺眼卻真實
但有沒有可能
他不富裕卻寬容
貧窮卻樂於佈施
有,對吧!
因為他一定知道
多少金錢是他夠用了
我們可以不用這麼安貧
但可以開始練習自己的寬裕感
當你有了寬裕感
你對待關係就會止於討好
然後你就會開始
把自己當成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貴客
去觀察他的想法
去體驗他的感受
去善待他的身體
然後就會看到
他的人生召喚
其實已經發出訊號了
#為什麼我這篇用寬裕感代替餘裕了呢
我內在經歷了什麼嗎?
有趣,有趣!
註:截圖是會談者感恩日記
我撿擇並經當事者同意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為什麼,你需要有人陪伴呢?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中年之路」,是剪斷臍帶再次成長的契機,
什麼時候有中年危機?
在你感受到身體跟時間
都不站在你這邊的時候
當你在第一成年期40歲前
將自己
投射在權威專家
你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時
投射在體制
認為自己展現積極企圖與才智
在峻嶺上插旗攀登榮耀時
投射在婚姻對象
覺得找到一個可以圓滿自己
完成自己沒說出口的需求
有無條件的愛時
你開始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時
就踏上了中年之路
具體是什麼年齡?
不一定
因為有人終其一生
都在第一成年期
例如書原文:
「一個人在28歲達成了他所期待的,博士的學位,家庭,出版自己的書,很好的教職,他首次預警是無聊與失去活力。
讓他多年後,才發現他做了多數人會做的事,重複做一樣的事,下一個10年,他寫了更多的書,生了更多的小孩,這些都可以被合理化,都富有生產力,把個人的認同感,投射在這些傳統的職涯階梯上。」
還有一個作者的個案
她的中年之路開始在65歲
故事是這樣:
「個案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和過世的丈夫一起旅行, 來到橋的小溪邊,發現自己忘了帶錢包,丈夫往前走他獨自回去拿錢包,
等他回到橋邊,發現了一個陌生人,他們兩人一起過了橋,他向陌生男人說,她丈夫走在他前面,而且已經去世了,他很孤單…
這個未知的陌生人,展現了他內在的男性原則,也就是阿尼姆斯。」
所以我猜
當你父母非常優秀
極有可能
你必須超越於他們不同之處
這個不同之處不在於成就高低
而是你得發展出你自己獨特的存在
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對父母的投射收回
才能讓你的自性展開翅膀
有些段落我覺得很美
「中年之路的思維特徵,可以通俗地稱為現實思維。
現實思維給了我們洞察力,生活召喚,人們採取一個不同的角度,沉澱我們年輕時的傲慢與自大,教導我們如何區分,希望、知識與智慧。
希望是基於可能發生的事;知識是有價值的經驗教訓;智慧通常使人謙卑不再膨脹。」
還有 愛智者書窩 鐘穎的翻譯序這一段
但我目前只看到65頁
忍不住先寫下閱讀思考
這粉專裡有更多的延伸視角
有興趣的可以先去爬文
「也有不少人終其一生在屠龍,在實踐自己想象中的正義,卻從未發現那是自戀的延伸, 沒發現真的要面對的,不是他人的錯誤,是內心的陰影,困在個人的議題而不自知, 他們自我所綁定的人格面具,較為狹隘,因此也更加危險。」
如果我們沒有覺醒
可能如前面的博士
後半生寫更多的書
生更多的孩子
卻沒有感受到意義
但可以換來強大安全感
因為那是世俗讚揚的道路
大概就是鐘穎說的
困在自己的陰影而不自知
陰影的細節在我前一則閱讀筆記
陰影日記有細節的說明
陰影簡述就是
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
包含所有我們隱藏的一切
所有我們出於羞恥
單純只因讓人知道會尷尬
而不欲為人知的一切
但你絕對看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就是認出了自己身體資本的欠缺
而發展個體心理學智性的立論
或者認出家庭匱乏
而讓自己感到貧窮不如人的羞恥
因而成為商業巨擘
曾站上台灣首富的商人
我想那不想讓人知道的陰影
你得真的知道
你才會知道你的人生在演什麼
你的自我完整的中年之路
就可以踏上旅途
#中年之路-1
當你困惑自己是誰時,恭喜你就開始個體化了
期待他的第二本到來
中年之路後的覺醒中年,
前半段我們停留在陰影
我們要如何去找呢?
接續來看書中原文:
「當自我不再獨攬大權,認為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並且能掌控一切,這無疑會導致人格面具和陰影展開對話。」
意即當你人格面具
就是社會角色越發達
你會與自己更加遠離
必須真實的說
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在第一成年期
畢竟我們熟悉而且餵養的很健壯
另外找尋自己
除了沒有世俗獎賞外
你還攪亂沉澱已久的清水
使之變得混濁
你甚至開始看著自己
覺得好像完全不認識這個人的疑惑
要踏上這段旅程實在需要勇氣
但當你開始疑惑
什麼是你獨特的生命意義
如何活出你自己
這就是已經在剪斷臍帶來到第二成年期
怎麼做呢?
必須仰賴你有多認識你的陰影
首要我覺得容易的上手的是
大量跟自己對話跟書寫或思考
這也不容易
尼采在100年前就寫道:
「當我們安靜獨處時,會害怕有聲音在我們耳邊低語,因此我們痛恨沉默,同時用社交來麻痹自己。」
我們身處熱鬧的宴會裡
交換了連結的歸屬感
但對找到你自己的這條路
卻背道而馳
可能有人開始斷捨離無效社交
可能發現自己跟同輩的人開始話不投機
可能覺得自己多一點獨處更自在
這都是踏上中年之路的預兆
中年不是指年紀
我覺得比喻為心靈成熟度更恰當
如果你獨處的很自在
要感謝父母
在某方面給了你很大的安全感
書裏說親子關係越有問題
人就會更依賴一般的人際關係
如此麻煩在於就越容易
藉由他人的觀點來自我定義
想想你剛從熱鬧的宴會出來
你跟你同伴可能開始討論
剛剛那個誰,為什麼…會不會是他以為…
很少會是覺察自己
在剛剛宴會裡
我發現我好像感到疲累
原因是我發現…
或者
我剛剛在跟誰對話時
我竟然說出了困擾我很久的問題解答
是吧?
人必須有意識的每天自問
我有多害怕
以至於我一直逃避自己
逃避自己的旅程
要去碰觸自己的感受
作者建議你要給自己一個日常儀式
如此剛好
我才跟其中一個會談者
梳理了他如何開展自己的一天
有哪些是給自己滋養而滿足的例行活動
而在昨晚
我做完自己組合的瑜珈伸展完
我自然的散盤而坐
沒有念頭的放空
既沒有持咒也沒有數息
就完全的在空的狀態
書裏說:
「每天某個時候,都要冒險的去真正面對自己,遵循一個安靜的脫離儀式,讓自己能從外界與內心的紛擾中,平靜下來。
當沉默開始說話,我們就得到了自己的陪伴,從寂寞轉向孤獨,這是個體化的必備前提。」
所以我們得到兩個小技巧
一個是去找尋陰影
一個就是讓自己沉默
我們在每一段關係裡
都有投射我們自身的需求與需要
想清楚彼此可以為這段關係付出什麼
這很好
但不要耽溺在這關係裡
依賴或是期待他人拯救
因為你必須與自己的關係最好
接著我看到第三個技巧
「我們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許可,人到中年,要把許可牢牢抓緊,而非向他人請求,尋找並跟隨人的激情,有助於我們人的個體化。」
在書前半段說
召喚不是你選擇來的
是它選擇了你
書裏舉例當時代不崇尚藝術
但為了繪畫召喚而窮苦一輩子的人
就是召喚的顯示
激情聽起來比熱情更激烈
而召喚是你被賦予的此生任務
必然是你相當的潛力
也隱含著激情的情緒
因此,我大概約括中年之路的起點
那就是你得面對並珍惜真實的情緒
尤其是世俗壓抑的負面情緒
如陰影日記裡羅列的
嫉妒、憤怒、性誘惑、貪婪、刻意遺忘、憤怒、冷漠、八卦與陰謀論
直接面對我們的情緒狀態
並與之對話是很需要勇氣
但那裡卻潛藏著讓人完整的鑰匙
行筆至此
我真的非常非常敬佩我的會談者們
他們願意為自己個體化及完整性
付出珍貴的時間與會談費用
最後給已經成為父母的小叮嚀
書裡原文:
「如果我們真心愛自己的孩子,
唯一能為他們做得最好的事
就是儘量使自己成為一個個體
試著保護孩子,讓他免於生活的試煉
並不算善待他們
控制欲,使他們活出了我們,未完成的生命
使他們複製我們的價值觀
這並非愛他,是自戀,那會妨礙他們的旅程。」
如果我們父母沒有踏上第二成年期
那務必請你
好好完整你自己
最後我最喜歡書裏這一句話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不能定義我
我是,我選擇去成為的人。」
說明:
第三句的逗號是我加的
而本文說的技巧
是我看完整本後
我的列點
本書沒有這樣寫喔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發現你的天職
輕薄的好書,
你一定知道
如何找到你的天命
三個交集圈圈
它是Ikigai
也就是每天早上你為何醒來
活著的理由
你有興趣且擅長
還對這社會有益
並且還能賺錢
這作者把這變成了表格
我覺得最值得是書最後的問題
這三件事他各自羅列30題
我覺得有趣的有
你最常谷狗什麼內容?
別人覺得貴
你卻覺得便宜的是什麼?
我看了突然笑出來
有幾個觀點我覺得有趣
比如,不要為了未來學東西
這好比你根本還沒決定和目的地
卻問搭飛機還是坐電車
但你仔細看看學習焦慮的人
哪一個不是擔心沒學就好像
明日就末日被淘汰的「努力」?
原來創造需求跟訴求恐懼
在什麼領域都是賺錢密碼阿
書裏用作者自己的五個價值觀
做例子
這也很正確
因為他就是窮的只剩錢的時候
覺得應該思考Ikigai這件事
才有我手上的這本書阿
這書還有一個特色
表格很美麗
映照他說自己喜歡美學這價值觀
還有一個觀點很不錯
不要選當下最有利的路
他舉了1989年市值排名
全世界前50名裡
有32家日本企業
2018年只剩下Toyota
前幾天我貼了天下調查
十年前市值裡有台塑四寶
現在一半消失
我想到是存股變存骨
作者想到的是
你以為投身熱門產業
卻沒考慮自己的Ikigai的可悲
他提到價值是方向,目標是距離
這想法也很好
我想到以前做業務時
有一個書籤我保存了十幾年
上面寫:
如果方向對了慢慢走也會到
那時候是遇到挫折時
給我自己的鼓勵
還有兩個方法去找你的獨特
我也讓我的會談者試過
一個是自由書寫
這在上周假日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裡
被大量運用
另一個是有品質的提問對話
這完全就是我現在的工作
總而言之,這本書很值得
年輕人看看
#發現你的天職
這句話有沒有讓你想起黃金圈?
標題很聳動的一本書
作者很壞
他要你想辦法
從全職上班族
利用一些策略變成遠距工作者
比如要求老闆試行幾週
創造出你遠距工作更有生產力
連這種都有8個步驟
我舉幾個好笑的
「1,如果你心臟病發,主管能體諒你的狀況,你要如何遠距工作?3,練習不受環境拘束的生產力。7,訓練你的老板習慣你遠距工作。8,延長成功的事情,直到達成全職遠距行動工作。」
為什麼這麼作?
作者在不起眼地方透露他的企圖
他倡議迷你退休
把這樣生活樣貌
平均分布在人生各階段
想像你主管認為你在家上班
但其實你人在異國
並運用地理套利
在有趣的國家
他說在澳洲旅遊並做了根管治療
費用比加州少一半
作者還有列網路資訊
在各個國家
接受外國人就診的網站呢
還有,他也鼓勵你創業
在創造「專家」步驟真是奸詐
我用我的話簡述
你先加入有頭有臉全名的組織
然後呢,選三本
你守備範圍的書詳讀
接著,去社區大學
幫他們上免費課程
並且記得用不同角度錄影
然後在你家附近有名的企業
如法炮製
並強調你在大學教授過這主題
並且保證不會推銷任何服務
記得錄影
開始打廣告
你就會以專家身份
橫空出世
作者說:
「用所屬團體客戶名單寫作刊物以及在媒體出現的次數,當佐證而非智商和博士學位。美化事實絕不虛構才是遊戲規則,期待在CNN上看到你。」
真是敗給他了
不過想想,也的確是
高智商都不能保證人品了
這作者手法也說得過去
萬一說服遠距工作被資遣了呢?
作者安慰讀者的文字好好笑
首先你不要擔心這是履歷表的污點
你只是在找新工作的空檔
還說,擔心帳單付不出來是假的
你可以問自己
萬一你需要一枚腎臟
你會如何籌措你的金錢
裡面還有各種網站資訊
從打工換宿到沙發客
連你環遊世界要如何打包
都有行動步驟
我喜歡他對新富族的叮嚀
本意是建議讀者外包
沒有樂趣耗時且沒生產力的工作
但我覺得可以拿來
檢視一下工作習慣
我列舉一些
「1,失去夢想,墮入為工作而工作
5,當你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投入在非營利活動上時,卻還追著客戶跑,特別是不合格或是外國客戶。8,沒有每2到4週對你的事業和個人生活進行周詳的80/20法則分析。9,無止境的追求完美而非傑出或是夠好的成果,無論是私生活或是職場表現。10,誇大瑣事與小問題,以此為藉口繼續工作。13,忽略人生的寶貴友誼與親情。」
很不錯吧!
你可以立刻盤點自己
「人的富裕要以他能放手,不管的事情多寡衡量-梭羅」
所以強調自己忙到不可開交
炫耀沒有他存在就不行的人
在作者看來是虛度生命
並且愚蠢至極
「熱愛忙碌,不等於勤奮。」
提醒工作者
藉由虛構的忙碌
偽裝過著的無意義工作生活
這也是本書書名的宗旨
擁有更多時間的訣竅
是做少一點
他在某一段落提到這段話
「事實上,擁有財務和時間自由後,我們仍有可能陷入盲目追求名利的漩渦,這是常態,而非特例。」
這段話也透露他期待讀者
去除工作的上癮
因為背後是名利的匱乏感
總體而言
很有趣的一本書
-
作者是前富士康副總裁,曾任中國惠普總裁、美國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以及富士康集團副總裁,是當今 新創圈 備受歡迎的創業導師,「 Terry&Friends 」這個創業社群成立至今已吸引了海峽兩岸超過三萬位優秀人才加入程先生並無償輔導了超過五百個創業團隊,是一...
-
現在的我們 好像比較能夠為情緒去污名化 不再認為自己有情緒 就需要被評價或是被貼標籤 如作者用很平順淺顯的文字 闡明情緒都需要被傾聽 而不是被管理隱藏。 人類文明之所以有 美學、音樂或是藝術 我覺得就是情緒的力量 如何引導她成為創造而不是毀滅 最關鍵的是,...
-
這作者絕對是工作狂 疲累昏厥到跌倒 門牙斷了 這書編輯的很好 讓人很輕鬆自在看故事 看重點 因為不止畫線還比本文放大三倍 真是體貼高齡化的讀者耶 「好吧,我是」 作者歸納的低潮警訊 我想大家都體驗過 他建議: 1,放空暫離日常 2,整理房間換環境 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