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散化與重生的菩薩
菩薩根本在你我之間,
我用我的話綜述
我所學到的
比如:
菩薩好像避雷針的導線
把佛性的智慧力量
願力慈悲落實到眾生身上
但,畢竟還不是佛
所以會有限制
最明顯的就是身體的病痛
菩薩明知人間苦
仍要為世人顯化
顯化是純然在當下
保持開放
投入當下所做的事,
以愛及清明的心智
參與日常生活的過程
另外菩薩熟知實用主義
好在人間生活
這「往返」的過程
目的在每一次的人身
修行自己微小的障礙
直到成佛
上面的文字
讓我對猝死的名醫
車禍過世的仁醫
好像理解了他們的個體化歷程的完成
修行
不是躲在深山裡
作者說很多靈性追尋者
有一種彼得潘症候群
沒有長大的現實感
以為僻靜就能開悟
「要修行的企圖心,本身就是問題,唯有面對人生問題,處理好人生問題,才能夠反制這種精神逃逸的傾向,真正開始靈修。」
這段話證實了我之前個人的想法
我告訴我的會談者
如果在人世間都無法盡善自己的角色
為他人付出與服務
嘴上說的修行只是逃避罷了
而且我們都知道
最重要的修行法之一是布施
你無法利他
只管自己
又怎會是修行
另外,有些我的疑惑
在這本書得到答案
比如因果
「佛教教義,認為功德是一種特別的業因,可以達到開悟或解脫這樣的果。
一般的業,在生活輪迴中成熟。
而功德這種業,成熟之後就會使我們的心覺醒,並且超越輪迴。
所以功德有時叫做,無輪迴業力,因此功德是可以培養的心智潛能。」
功德不是一種名詞或是讚揚
它是修行路上的資本
幫助我們獲得知見的能力
協助我們去除二元對立的狀態
讓我們靠近開悟
開悟不是突然明白
先前不明白的真理
也不是突然獲得啟示和覺察
某個聖神和神性的存在
不是某個東西的存在
而是「沒有」
不是某種聖神存在
而是內在的智慧覺醒
原文:
「達賴喇嘛曾經說過,菩薩履行自己的道途,必須有很強的自我,這並不是說,菩薩對自我的本質盲目不見,而是說我們可以一方面,憑藉強大穩定的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了解最終是虛幻。」
會不會就是真切知曉
人生真的就是夢幻泡影?
這讓我想到我曾經密集看
關於什麼是開悟的一系列書
最記得一句話
你一定會開悟
不需要尋找
在死之前好好體驗世間
讓我聯想到
在死之前會有跑馬燈
回顧一生
這就是「沒有」阿
回到最前面
這不是更讓人感動
菩薩投胎在人間嗎
明知沒有
卻願意示現
讓人們覺醒
我們要努力的就是服務他人
回應他人的需要
服務他人也往開悟走
最後補充
定,不是止於一心
人大腦就是一堆念頭
定是
接受此時此刻的念頭紛亂
練習看著而不評價自己
學習對自己慈悲
才能擴及他人
再來就是
別把靈修這件事高大上
覺察情緒的升起、通過
就是最好的觀照
就是修行
最後的最後
我很喜歡本書關於菩提心的象徵說明
我用我的話說
1,你要相信你自己跟他人
一定可以成佛
2,等你覺醒就要承擔責任
理解眾生苦就要為他人拔苦
3,不要主導方向
臣服於自然而然的發生
原文:
「菩提心有幾個特徵,首先是證得一種完整見地,對人的內在潛能,產生無上的信心,就是極具的知道自己內在的本性,也覺醒到自己的本性。
第二覺醒之後需要負擔一種責任,菩薩從極深見地與慈悲之處,承擔起眾人福祉之責,而是深感眾生之苦,了解眾生之苦,潛能是除了利他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菩提心像巨大的河流,潛流於菩薩生活的表面之下;就像水躍入洪流,不需要有意識的嘗試和自我的干涉,自然就會產生方向感,我們不知道這一道洪流會把我們帶到何方。」
這書很好看不枉費我續借兩次
文字雖然平易
但蘊含得多停留就是了
前半部說明佛教與心理學
東西方差異以及西方的過早獨立
其實給予個體很大的自卑感
東方家庭觀念成就家族
反而讓個體感到有支持
作者也比較佛學裡雖然沒有個體化概念
但在佛經裡有描述過程
並闡明去除小我
並不是沒有我
作者引用達賴喇嘛認為
反而要有很堅定的自我
才能穿越魔考
我認為這裡的自我
是發菩提心的願力
看穿破空
我個人覺得
富豪們其實也是菩薩投胎
只是有些忘記了此生的目的
但也看到更多捐款善心利益眾生
或者你看到的醫護警消
還有心理師社工各種助人工作者
我們根本就是被菩薩愛著的眾生阿
真的最後
補述作者
先於1973年修行密宗
在喜馬拉雅山隱修多年
後回到英國
擔任心理師
在印度是可以被容易供養
西方則很難
所以作者才修習心理師相關
而特別愛榮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