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之路
是剪斷臍帶再次成長的契機,
什麼時候有中年危機?
在你感受到身體跟時間
都不站在你這邊的時候
當你在第一成長期40歲前
將自己
投射在權威專家
你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時
投射在體制
認為自己展現積極企圖與才智
在峻嶺上插旗攀登榮耀時
投射在婚姻對象
覺得找到一個可以圓滿自己
完成自己沒說出口的需求
有無條件的愛時
你開始懷疑自己人生的意義時
就踏上了中年之路
具體是什麼年齡?
不一定
因為有人終其一生
都在第一成長期
例如書原文:
「一個人在28歲達成了他所期待的,博士的學位,家庭,出版自己的書,很好的教職,他首次預警是無聊與失去活力。
讓他多年後,才發現他做了多數人會做的事,重複做一樣的事,下一個10年,他寫了更多的書,生了更多的小孩,這些都可以被合理化,都富有生產力,把個人的認同感,投射在這些傳統的職涯階梯上。」
還有一個作者的個案
她的中年之路開始在65歲
故事是這樣:
「個案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和過世的丈夫一起旅行, 來到橋的小溪邊,發現自己忘了帶錢包,丈夫往前走他獨自回去拿錢包,
等他回到橋邊,發現了一個陌生人,他們兩人一起過了橋,他向陌生男人說,她丈夫走在他前面,而且已經去世了,他很孤單…
這個未知的陌生人,展現了他內在的男性原則,也就是阿尼姆斯。」
所以我猜
當你父母非常優秀
極有可能
你必須超越於他們不同之處
這個不同之處不在於成就高低
而是你得發展出你自己獨特的存在
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對父母的投射收回
才能讓你的自性展開翅膀
有些段落我覺得很美
「中年之路的思維特徵,可以通俗地稱為現實思維。
現實思維給了我們洞察力,生活召喚,人們採取一個不同的角度,沉澱我們年輕時的傲慢與自大,教導我們如何區分,希望、知識與智慧。
希望是基於可能發生的事;知識是有價值的經驗教訓;智慧通常使人謙卑不再膨脹。」
還有 愛智者書窩 鐘穎的翻譯序這一段
但我目前只看到65頁
忍不住先寫下閱讀思考
這粉專裡有更多的延伸視角
有興趣的可以先去爬文
「也有不少人終其一生在屠龍,在實踐自己想象中的正義,卻從未發現那是自戀的延伸, 沒發現真的要面對的,不是他人的錯誤,是內心的陰影,困在個人的議題而不自知, 他們自我所綁定的人格面具,較為狹隘,因此也更加危險。」
如果我們沒有覺醒
可能如前面的博士
後半生寫更多的書
生更多的孩子
卻沒有感受到意義
但可以換來強大安全感
因為那是世俗讚揚的道路
大概就是鐘穎說的
困在自己的陰影而不自知
陰影的細節在我前一則閱讀筆記
陰影日記有細結的說明
簡述就是
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
包含所有我們隱藏的一切
所有我們出於羞恥
單純只因讓人知道會尷尬
而不欲為人知的一切
但你絕對看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就是認出了自己身體資本的欠缺
而發展個體心理學智性的立論
或者認出家庭匱乏
而讓自己感到貧窮不如人的羞恥
因而成為商業巨擘
曾站上台灣首富的商人
我想那不想讓人知道的陰影
你得真的知道
你才會知道你的人生在演什麼
你的自我完整的中年之路
就可以踏上旅途
這還沒看完,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