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我愛的克里希那穆提,金句集


克氏的金句,是他思想的片段,

這本是克氏面對求問者的回答
人生的疑難雜症各種都有
看起來像一篇篇的短文
在粗黑字體的注意力吸引
的確會變成一本金句集成

如果我沒看過他「關於活著這件事」
我會不理解他的脈絡
基本上他與大自然相處
但都稱呼「我們」
在他眼中,他與萬物合一
從書名:你就是世界
可以窺見

「唯有在你的心,擁有一個既深且廣的寂靜的空間,他才會有用,唯有如此,無限的創造力才會出現。」

你會看到道家或老子的影子

再比如這段

「 種種的理論、解釋、儀式與名詞,都是徒勞無益的,他們會妨礙自我認識,他們是障礙而非助力。」

但我這俗子只能看著指月的手指阿

另外他討厭各種宗教、學會、組織跟團體
他認為這對於追求真理毫無幫助
我們只會想要成為
最高領袖旁邊的那個人

當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或是印度教時
你要觀察是否有一種優越的傲慢

小心
權威會滋長恐懼
恐懼帶來依賴
依賴將摧毀愛

「任何令人分心的形式與事物,包含政治跟派對,都是對才智的一種耗損,

社交與政治上的閒言閒語,雖然能讓人聚焦,卻只是思想的浪費,那是聚焦在錯誤的方向。」

看到這一段
我懺悔
過一陣子我要把政治文丟到垃圾桶

在這本看起來是金句裡
我收穫是對自我覺察有更深的理解

你如何進行自我覺察?
克氏在這本書裡
教你一個方法
原段落有點長
我用我的話來簡述

你可以找一段你有空的時間
把你心裡的所有念頭
利用Ai設備唸給他聽
讓他幫你打出逐字稿

你再認真的不帶評斷去看這些文字
在細節處都不要放過
去深入感受這些念頭怎麼來的
是哪些過往記憶形成你的念頭
為什麼要這麼做?

你會發現你好似在專心日常事務時
其實是無意識
幫你決定了
各種你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書裡稱呼為習慣
克氏認為習慣就是是束縛

你沒看錯

原文是:

「習慣是欠缺思考的結果 
這些目的各有不同的習慣
都是帶來束縛的
從眾就是在養成你的無知。」

他是開悟者阿
好習慣跟壞習慣
就是二元對立的觀念
他在書裡一直提醒
要去除
我與我的
這種概念
這是佛家說的我執

我很確定這件事

因為克氏說
靜心並非只是持續的自我覺察
而是持續的放棄自我

克氏描述的是
你在每一次的行為
都是當下你清清楚楚的決定
儘管決定天差地遠

這看起來很容易
我必須說,很難,非常難
我們大腦就是喜歡簡化喜歡規律
這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跟掌控感
但,就讓無意識決定了日常

原文我還是照貼
擔心我資質不夠好而誤解

「如果你開始寫下自己的所有念頭與感覺,反應與行為,你會開始覺察到自己的存在狀態。

當然你不會有時間,寫下所有的念頭跟感覺,但是如果在一天中,寫一些或重點式地,寫下一些你感興趣的部分,你就會發現,你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的時候,你的無意識,依然在為你做筆記。」

在前天會談時
我突然請會談者回家
做一個練習
跟這段類似
但我現在才看這本書

看起來自我覺察
大家琅琅上口
但就是一個非常秏心力的旅程
為什麼要做呢?

終於有一段他完整的想法
不是看起來像讀者來函

他舉例
你終於完成一封艱難的信
當你寄出時
你的注意力就不會在這封信上

因此你要對自己
每一個行為後面的念頭
都進行過深入的思考

這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會勾起很多回憶甚至是傷痕
也可能藏匿在微不足道的畫面
或是你說出來會覺得不好意思的小題大作

唯有,,我貼原文,
因為我覺得這段文字很美

「正是因為這些重複出現的記憶
堵塞了我們的心
讓他變得模糊不清
不要試圖強行將他們趕出
而是要在每一個未完成的思想
感受生起每一個重複的回憶湧現時
去覺察、檢視與探究去了解
無論他有多麼微不足道
或多麼愚蠢

深入有效地覺察
那個特定的思想感受
就會變得完整
那個記憶就變得開闊
據有包容性
如此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
無上的智慧跟蘊含創造力的空
也將升起。」

是不是,很美!

克氏說的創造力跟自由
是我無法用文字形容的寬廣與定義阿

在會談時
提問與好奇事件的細節時
我也會掙扎這樣讓會談者難受

在每一次正面凝視過往傷痕時
我會跟著當事人
進入那個時空
重新去感受當時來不及反應的情緒

為了生命劇本不要一再重複
我們要感謝老天爺疼惜
一再發同樣考卷要讓我們補考

意外地,在這本克氏書裡
我得到了方法論的支持

我們一起往更完整的路前進吧

#你就是世界
看來我還是要去借我看不完的書
克氏關於活著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