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愛的藝術,佛羅姆


重讀這本鉅作,

佛洛姆對心理學貢獻在
分辨自愛與自私
這本是1956年
他跟第三任安尼斯在一起時寫的
成為他的代表作

陪伴安尼斯抗癌20年
嚴格飲食控制的結果
讓他到死前14天的照片
看上去都精神抖擻

在這三任婚姻關係
四段愛情裡
我感受到書裏不起眼的段落
是佛洛姆自身的深切體會

「 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透過與自己合一,而不是逃離自己,去和對方合一,與此相較,他們是和諧還是衝突,是喜樂還是憂愁,都是次要的。」

換成我的話就是
伴侶是你的鏡子
透過鏡子去修正衣冠
是與你自己有關
與他人無關

說起來容易
不要說伴侶這類親密
光在原生家庭
都難免刀光劍影
甚為難修

另外這本書談到不只是羅曼蒂克的愛
他大篇幅舉了各類的愛
自愛、父母、兄弟還有對神的愛

有一個現在我們都能了解的概念
愛是一種能力
你必須要擁有創造性的態度
願意接受失望與受傷
在愛裡實踐

既然是能力
就是需要透過實踐來學習
學習什麼呢?
佛洛姆提到有四個

紀律、專注、耐心與無上關注的態度

我以羅曼蒂克的愛為例

好好專注聽對方說話
好好與對方做此時此刻的事
對對方的變化保持好奇心與敏銳
而這每一件事都是要有紀律的長期維繫

那麼如何辨別
我們已經擁有愛的能力呢?

「端看我們能否脫離自戀,能夠脫離對母親的固著。…我們能夠在世界與和自己的關係,發展出創造性取向,就是一種脫離誕生和覺醒的過程。」

我好奇怎會提到「自戀」還有「母親」
原來在書的後面
有提到他的原生家庭

他是獨子
母親非常支配欲跟強力塑造他
期待他成為偉大藝術家和學者

從照片裡看
佛羅姆跟父母合照
外表挺拔貴氣
三件式西裝的口袋上方
還有絲巾一角

後來家族裡親戚很多
死於希特勒集中營
他逃難到美國
所以後來的照片與年輕的傲慢迥異

可見自戀這件事
跟長出他自己的樣子
而不是母親的延伸意志
著實在原生家庭裡及苦難中修煉啊

他說人們對愛的誤解是
以為沒人愛
事實上是自己沒勇氣交付

「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著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把自己完全給出去。」

這好考驗很深層的安全感阿

還有一個,良好關係裡不可能沒有爭吵
如果只是談論高大上的宗教或政治
像談論天氣的沒有切身感的話題
卻彼此不揭露自身的脆弱
這樣的互動是無助於彼此的親密感

在這過程裡不是請對方當拯救者
而是在這過程裡
看見自己的恐懼或匱乏

原文是:

「 兩個人真正的衝突,在他們內在真實的深刻被體驗到的衝突,要讓雙方得到淨化,必須讓兩個人各自從生命的中心,體驗到自己,愛才可能產生。」

我寫到這裡才想到
應該先提到開宗明義
就提到他的定義
關於,愛到底是什麼?

「愛不是一種和某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的取向,決定了一個人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聯繫性。」

而我的感受是
如果「我」擁有愛的能力

基於人格一致跟不喜歡認知失調的狀態下
「我」會在各類關係裡
都秉持上面提到的四個關鍵因素
紀律、專注、耐心與無上關注的態度
讓自己和諧的活在天地之間

很棒的鉅作

喔,他還談到老子跟莊子
道什麼都沒做
因此什麼也都能做

然後我看到佛洛姆這段原文
我忍不住噗哧一笑

「道家思想很像印度思想和蘇格拉底思想,認為思想,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知道自己無知,而自以為知道是一種病。」

意思是達克效應連他也覺得可笑
看來在知識前面
我們都得保持謙卑阿

#愛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