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道德經裡說的跟很多呼應
還是「道」就是那樣的真實
無論用經濟學或是佛學還是玄學
甚至我還看到很多心理學的概念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看似剛強的其實很脆弱
看似柔弱的反而比較安全
第一層你會知道
不要樹大招風
不要過於剛強
你在乎什麼
就會是你的弱處
接下來會想到什麼?
反脆弱阿!就是心理韌性
遇到挫折的恢復力
如果內心強韌無須特別彰顯我很強大
可能還會想到一句話
自大跟自卑一線之隔
老子一再強調生生不息的周而循環
像不像成住壞空的世界循環
佛學裡這四個階段用劫
來表示很長很長的時間
20個小劫形成了現在「成」的世界
我們會聽到俗語說
得意的沒有落魄的久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甚至紫微命盤你都會輪流人生高低潮
在高處要小心低處來臨
所以在這樣循環裡無須執著
就像潮汐與太陽的升起
在任何階段這段話可以放在心上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書中解釋:
「委屈,反而容易保全;只要低下就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敝則新,破舊以後他就變成新的;少則得擁有不多,反而容易體會到得的喜樂;多則惑,擁有過多人就開始迷惑。」
而夷道若纇這段話是我起心
想看道德經的動念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一個人心地光明的時候,認為光明是應該的,並不覺得有什麼好張揚的。進道若退,當一個人日有寸進時,就會漸漸懂得與世無爭的道理。內在修為,越是精進,外在舉止表現,越會恭敬退讓。」夷是平易,纇是崎嶇。
「真正有大德人是虛懷若谷。真正操守很高潔的,是不會自求表現。明明聖德圓滿了,卻始終覺得自己還差很遠。一個人品德良好,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自吹自擂,反而是讓大家看不出來,以為這個人好像很茍且很馬虎。」
可能跟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主流狀態很牴觸
自媒體或是一人公司,是未來工作樣態
在還沒被廣為人知或建立商模之前
的確需要替自己歌功頌德一番
好提出證明自己可以
但上面這兩段話可以當作
自己內在修為的樣板
有趣的是,提醒我自己
要更春風而不是戒律
我想到莊子有一篇
如何明諫君王
莊子告訴他,要跟他一樣
不然非我族類怎能存活
如果你要告訴對方不對之處
先跟他一樣再慢慢影響他
而不是標榜你多高潔
又讓我想到我去佛化人生被催眠
那位在家師父畫了一條河
告訴我菩薩渡人得要把鞋弄濕
老子認為對於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他
對於不講信用的人,也要講信用
這讓我想到年輕時
我看到德蕾莎修女那首詩:無論如何
感動莫名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
Build anyway.
不管怎樣,還是要建設
在書裡有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告訴讀者
在天的表現是道
在人的表現則為德
所以德行才是符合道
儘管道德經用81章描述
道在各種情境下的運作
還是讓我感受什麼是涅槃或開悟的模糊
偏偏曾仕強說
模模糊糊才能靠近道
因為當你標籤了什麼
就讓道被侷限在這狹隘之中
又是跟佛學的自性是什麼
本就具足的迷惑
還是人在此山中
所以看不到自己?
最後一定要紀錄這麼廣為人知
又磅礡的一段
「上善若水。水具有七種善,俱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故無尤。」
#道德經
這本書我猜是曾仕強的演講
帶領閱讀者從無到略知
而非道德經81章的章章說明
文字閱讀淺易流暢
是很好的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