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人生也需要清空

很多時候,人生這個「行囊」,越來越重,很多的珍藏裡,可能更多是無效卻深刻被影響的「Bug」,他們深藏在某個抽屜裡,如果沒有磁碟重整或分析,我們甚至根本不知道被植入木馬,所以得做些什麼。

在深度會談裡,發現這些木馬程式,原來無時無刻,都驅使成為慣性反應,我們會誤以為這些是經過我們深思熟慮後的行動,其實不然。

當遇到某些字眼,某些情境,我們就被困住了。瞬間無法反應,或是以為自己情緒管理不夠,做出了以後,可能很久以後才會發現的遺憾。

除非「事件」讓我們無法招架,才會停下慣性反應,看看自己怎麼了,過不去了,僵住了。人們不喜歡這種狀態的自己,會有很多的負面標籤開始慢慢醞釀發酵,終究成為了理不亂的糾結毛線團。

但如果我說,這正是人生更新最好的時光,是一段可以抖掉灰塵,徹底清洗的「洞察」寶貴時刻,你會相信嗎?

人生,如果無法斷捨離某些,包含信念或是思考框架,我們就無法成為你原先設定的自己,或者說,那個你無法發現其實有多麼璀璨的你自己。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成為「你自己」。

有時候,人們總是會有一個檻。無論聰明才智,社會地位,或是任何看起來非常偉大的「標籤」,生而為人,就是會遇到那個檻。

有些可以從書裡找,有些可以跟師長聊,或者閨蜜也是一個方向,不過這些傾吐,只是「表象」,那個檻如果願意往內深究,其實複雜不已。

會談者,我都這樣稱呼坐我對面這位,有勇氣去接納可能不完美的真相;有勇氣面對撕裂痛徹心扉的情境;有勇氣踏上這條徹底翻覆原先的、有效的、而且很有威力的「生存策略」的重整英雄之旅。

為什麼你需要一個人這樣陪伴?因為越聰明的,越優秀的,越容易習以為常。當你期待自己爬得越高,期待更美好的自己,甚至是期待有更多的可能性,你就會需要一個陪伴者,幫你看出你很擅長卻功能固著的生存策略。這個生存策略很有用,它畢竟讓你成為一個現在看起來,高產出而且卓越的現在。

因此當你遇到這個檻,你首先必須承認自己有某些地方不對勁,或者承認過去賴以維生的生存策略竟然毫無用處,你必須要有一個「鏡子」。

在這會談的關係裡,跟其他關係一樣,從建立信任到被接納。

有時候陌生人擔任這個鏡子更好些,因為她會帶著中立不評斷的視角,陪著你深入幽暗,一起穿越迷霧,也一起看看角落的灰塵,為何如今變成了那道檻。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給妳!(未來的一封信)



這段時間辛苦了!當決定離開妳這麼努力,已經證明了自己有所成就的舞台,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勇氣。妳勇於踏上未知的旅程,嘗試自己此生還有什麼的可能性,在妳身上我看見的不只是勇氣,更是一種願意嘗試進步的學習心。

追求一致,是妳非常與眾不同的特質,儘管收到來自不同的聲音,但是真誠、勇敢,是妳對自己的期許。在接下來的路,是一段無法預知的旅程,但我想一定會大出意外的開心!畢竟過去妳,已經證明了總是可以「創造奇蹟」!這奇蹟不是MBO目標設定,就可以侷限,因為未來的MBO,是老天給妳的。

妳真的要開始走上這一生中該走的路!在這之前妳已經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成果負責任、同理心、認識自己、幫助他人、真誠一致、溫暖、直率、勇敢、好學、勇於助人、以及成就他人。這麼多的能力,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與妳,一同見證這美好的未來的呢!

走吧 上路了!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你」是要自己強大還是寧願要許多幸運?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大意是說:你不夠強大,所以會被弱肉強食的生物鏈蠶食,唯有變強大,別人才會善待與你。
這相似情景也出現在之前東家。我從業務單位轉研發之後,業務單位常來跟我抱怨,告訴我現在的企業客戶有多難纏,服務費是殺到多見骨,人資窗口有多趾高氣昂...等等。我相信!只是跟我過去的業務經驗差異太大了,讓我感嘆世代進步而人情進退卻如此迥異?我開始對人性感到有點失落。
離開職場近三個月,到目前很幸運都遇到好人,但我一點都不強大,也無利可讓,這讓我想,我的角度是否偏頗了呢?近日雨大,頗適合好好沉澱內心自省一番。企業內訓培訓師這個職業,無法敲鑼打鼓,勤加拜訪之類,靠的是口碑,求的是人脈,目前我是匍匐前進,稚嫩生疏的牙牙學步階段。照道理,跟我接洽的是給我碗飯吃,我之於他們是供應商,取代性容易,但我卻非常肯定的說,目前,我遇到的都是讓我十分窩心的好人。
之前合作過的,過往一切教具由我方業務單位處理,現在換成我單兵作業,體諒我起步上路,生財設備簡陋,一把攬起幫我準備妥當,往來EMAIL真誠熱情,連打電話給我確認訓練需求,都先發E給我預先通知即將來電,或是知道我現在需要舞台,有機會就讓我露臉,邀請我當讀書會的主持人,也有的是新開台的直播節目,首發邀請我來當重磅來賓,還有的是盡可能依據我的專長,穿插在他任教的碩士班裡分享我的過去所學,當然還有很多已經在線上擔任講師的講師朋友,願意來到我家附近跟我早午餐,跟我分享他過去的成長心路歷程,還有陪我在前東家奮戰到最後的同事,總在他可能的閒暇之時幫我修改美編教課的投影片等等。
還不算在內的還有讓我身心安頓,適時在我陷入內心交戰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價值時,給我幾句叮嚀與提醒的教練與朋友,或是籌備讀書會慷慨借我,他私人書房的書籍參考資料,還有不計其數在臉書上回文打氣的認識或不認識的臉友們,還讓我感恩的是,給我機會接到一門課的之前舊友。
這些哪是我強大?或是我有啥可以利用之處呢?行筆至此,窗外雨仍未歇,心中卻是滿滿溫暖。
前同事說,是我之前是好人,所以大家如此幫忙,我想不如說是,他們的自己人品與修養,在這宇宙法則裡,丟出的善意餘波吧!如果真到了強大之際,也謹記在心,一路走來,唯有感恩,如圖,蠟燭之光雖微弱,仍能照亮他人,一般!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洞察的藝術》為什麼他能看到你沒看到的?



緣起:中山校友讀書會
這本書不是我主動借來的,起先主辦人指定我為主持人及前兩章導讀人,我很多「黑人問號」,原因是我沒有做過這件事,頂多就是一個書蟲罷了,不過自從我跟自己說要實做「臣服實驗」這書的啟發,對於我沒設想到的事情,跳脫小我的喜惡選擇嘗試看看自己可以走到哪裡,因此主辦人一提出邀請,我就接受了,也幸好在昨天順利完成。(說到這,突然發現這本書我竟然還沒動筆,暈!)

這本書作者是認知心理學家,好奇思考能力如何能影響做出好的決策,而開啟了研究之旅。他從文獻、書籍最後選擇了次級資料,將120個重大案例耙梳,歸納為五個策略,但又發現彼此互斥,最後加入一個變數「新的錨定或是突破框架」,終於三路徑理論架構完成。


裡面的百分比是佔總案例的比例,好奇最少而連結最多。書裡在這5個策略裡汗牛充棟充斥了相當多的案例,每一個案例都經典有名,閱讀起來興味盎然,但要導讀這一連串的故事卻是災難一場。比如貝爾小姐發現儀器上每1.339秒出現的訊號,讓她的指導教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這巧合發現了脈衝星,只是她不在獲獎名單上,成為了物理界的一則軼事。

創造性絕境案例都很可怕,原因是作者研究的對象是消防隊員,他們是如何做出死裡逃生的好決策,在一場經典的大火裡,隊長急中生智,不知哪來的「洞見」,竟然自己放了一把火,這個舉動成為了之後消防隊員必會的標準求生技能,稱為「救生火」。矛盾是我們比較熟知的次貸風暴,每個人都可以買的起超高價的房子,銀行核貸標準寬鬆,終於這有趣的金融遊戲,徹底破滅。好奇這個感覺很簡單,彷彿大家都有好奇心,如果真如此,滿街都是學者了,哈!書中舉的是人類最早的抗生素盤尼西林,源自於葡萄球菌培養皿中美麗的錯誤,不該出現的窗外掉進來的污染源,成為殺菌的最佳利器。一般實驗者只會丟掉這不該出現的失敗作品,在關鍵的一念之間,除了好奇怎會失敗外,更進一步去究其原因是發生後會怎樣。連結是大家比較容易做到的,搭著巨人的肩膀我們在學術上突破那艱難的一小步,或者他人的創意跨界運用,算是比較容易的路徑。

這五項策略看起來字面都不難,但珍貴的是,在眾多的因素裡,學者去蕪存菁地告訴我們,改變看待世界的角度,培養思考能力,運用這幾項是最有希望成功的。

放到商業環境裡,也可以反思破壞洞見的現象是什麼?如何在追求完美不犯錯的體制裡,保有創新的試錯動機,是天平的兩端,除了標準作業流程外,組織成員裡,如果真的有那麼一點好奇或是連結的視野,來看待日常作業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或許帶來創新的「洞見」就真的是組織之福了!但我想前提是,老闆閉上嘴!會不會這比組織發現洞見,是更困難的一件事呢?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職場心理學,主管不喜歡我

前陣子我看JR Lee的影片,他提到為何人們不相信你說的話?因為圍棋八段的才知道九段的厲害。在職場上,我們常常被期待要有新的創見,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論來完成舊任務,有趣的是,真的嗎?主管嘴上說的事,我們如何判斷他心裡也是這樣想?

在職場裡為何我們要花上不得了的力氣,來做向上提案或是跨部門溝通?原來是,人們無法相信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會不斷的質疑或是輕忽。可能你提出的見解或藥方,對於能力不如你的職場人來說,為了維持他既有的自尊與信念,你的提案十之八九是不會被採納得。

畢竟「站著說話不腰疼」,或是「看人挑扁擔不吃力」的人性使然,總對執行過程想的非常水到渠成,當認真做事的提出關鍵資源需要到位時,就是彼此衝突的火爆場面上演了,這些還不打緊,最痛苦的應該是主管甚至抓錯了「關鍵點」,然後卻照三餐跟你確認,我想這應該是有志青年一腔熱血被澆熄的原因吧!

只有真的挽起袖子把手弄髒,建立出自己的「程度」高低後,才知道站在你對面的這位,是謙虛內斂還是拘泥舒適圈的人。我們才不會低估了他人的價值,或是被看似豐功偉業而迷惑

人們永遠無法相信他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這句話是為「為何他不信任你?」下了最好的註解。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人資,是做什麼?熱情是名片背後的意義:孫茄綾Debra Sun






你還在以為「我喜歡和人相處」就是成為人資的理由嗎?


也許,那是必要的條件之一,但隨著產業變動的加劇,人力資源工作的挑戰絕對不是區區這個理由足以應付的,如何找人與留人,如何組織人和管理人都蘊含著相當大的學問。


這次接棒啟蒙【專家受訪計劃】邀請到了在才庫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應用研發中心擔任協理的孫茄綾,來和我們分享這與企業成敗息息相關的領域。


已從業20年的茄綾協理,大學時讀的並不是人資相關科系,而在當年人力開發這詞對大眾還是非常陌生的時候,她只因為「覺得能幫助人找到工作是件很棒的事」,便投入了這個有點神祕的行業。以下我們將透過專家個人的努力軌跡來剖析人資工作所需的職責內容、生活形態、價值、基本入門知識、甘苦談等,而有別於一般在公司行號上班的人資,茄綾協理擔任的是人資顧問的角色,因此主要是介紹這部份,也會用她多年的經驗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企業中的人資。


職責內容:實務上這個職業領域做的事情


早期是做人力派遣,其中還有代理國外心理測驗並賣給中高階主管來進行教育訓練、目標設定,後來開始帶領團隊,研發出台灣本土第一套的心理測驗,並推廣測驗工具落實到企業訓練中,站在宏觀的角度診斷與輔導企業中有關「人」的問題。


而企業中的人資主要分為招募、薪資、教育訓練、員工關係,基層人資以不出錯為優先,中階注重人才發展,高階要思考公司策略與未來人力的缺口。


生活的形態:職業生活型態、需要花費的時間及努力成本等


上下班時間通常是因公司而異,想要做教育訓練的,要能假日加班;薪資計算的,要把EXCEL函數學好;招募的,要學會判斷人的動機;員工關係的,要真的對人有耐性。


而因為茄綾協理並非本科系出身,因此工作後還有在職進修人資所,且還是研究跨領域的「心理」相關主題,並因為指導教授認為她欠缺從抽象概念分析事情源委的能力,還刻意選擇質化分析的方式來練習這部份,這四年寫論文的日子是她最辛苦的時候,但茄綾協理笑著說:「很感謝自己願意接受這磨練,是我脫胎換骨的關鍵。」此外,因為剛入行時前輩建議她每個月都看一本專業科目的書籍,從那時開始她就替自己設定一年140本的目標,一個禮拜交叉看約三本的書籍直到現在,也因為這樣大量閱讀的關係,在做事時也更容易找到問題間的連結性。


職業解決什麼問題、或者創造哪些價值


對茄綾協理而言,真正的價值是能夠協助公司人資政策的選擇(晉升人選、招募標準、訓練計畫排定、員工對公司的滿意程度、職務的權責範圍釐清等),讓企業HR使用正確的人、找到問題發生的關鍵,或者把對員工不友善的績效評估、薪資制度導正,使有能力的人做出對組織有績效的行為,使公司獲利。


職業需要的基本入門知識:能力、特質


人資顧問:所服務的產業類型非常廣泛,因此對於各領域都需要有基本的認知,平時多閱讀、紮穩馬步是非常重要的!而顧問模式做得比較多的是:思考組織未來發展規模擴大時,人力資源要怎麼跟上。因此除了要擁有好奇心、喜歡解決問題的個性,還必須借助一些量化與質化的分析,具備判斷資料背後意義並概念化的能力,訪談技巧與說故事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企業人資:通常心理或人資相關科系佔大宗,除了要熟稔勞基法相關規定外,由於HR是屬於幕僚工作,任何差錯對公司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企業通常會錄取個性相對穩定、心思縝密的人。


職業的困難以及快樂或成就感


甘:茄綾協理是位很喜歡和知識螺旋、求知慾很強的人,她笑說:「我像是得了一種希望不斷進步的病。」些微的小進步也好,只要今天比昨天更好,她就會很雀躍,所以現在在研發團隊就非常開心,不管是在解決執案的困難也好或者幫助企業人資解決問題,這都讓她很有成就感,也感謝現在的公司可以給她這樣一個舞台、資源、團隊成員,讓她能夠好好發揮,而想讓「HR正確的使用心理測驗,可以讓他做正確的事、找正確的人」的信念,也會不停逼迫她突破知識的障礙,持續前進。


苦:在顧問公司上班的人要接受「高度的不確定性」,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生意,也無法鎖定只服務某些產業,因此要不停地廣泛學習,也必須具備快速吸收的能力。此外,商場與學術的鴻溝也是必須克服的部分,只能盡全力提供最佳實務解,而不是教科書裡頭的完美解,無形的知識也很難衡量其價值,必須時時思考提供的服務是不是對客戶最好的選擇,如果給的解法不是一個恰當的建議,那必須要自我覺察,然後自我進修。


對於想入這個行業的學生,專家孫茄綾有幾個建議想和你們說: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夠為這個社會貢獻,可是害怕的是你自己會不會因為「比較」而迷失了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有時總會一味地想成為社會上某些有名有望的人,但當他在挫折、孤獨奮鬥時的過程是不是你想要的?這才是重點!


也許我們都能夠透過10000小時的錘煉來成為某領域「優秀」的專家,但想幻化成為「卓越」的人才,在於是否對這個行業抱有「熱情」,而熱情並不是隨口說說,一定必須要不斷地嘗試與跌倒,找到那份就算「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你還是願意做的工作,那就真的是找到自己有熱情的工作了,而這也是名片背後最重要的意義。


--------------------------------------------------------------------------------------------------------


很高興這次能夠邀請到茄綾協理來跟我們分享她「人資工作」的多年經驗。在訪談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她對於工作的熱忱更對於她待人處事的態度相當欽佩,而我想這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也祝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名片背後的意義囉!


採訪編輯:高高 / 接棒啟蒙計劃實習生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5下拍手,讓我收到來自LikeCoin基金會的獎勵,謝謝您!